“黑白癡子”的天地---記圍棋報創始人**
吳都古城湖北鄂州是武昌魚的正宗產地,在古城長江邊上一幢簡易樓房二樓我找到了他的家,當我置身在屋中時我有不小的驚詫:水泥的牆麵在江風的吹拂下顯得有些潮濕灰暗,十多年前購買的舊式彩電圖象模糊閃爍,二十多年前結婚置下的家具倚牆而立,四十多平方米的鬥室還顯得空蕩蕩的,連一台冰箱都沒有。現在的報社社長誰會居無華屋,出無車馬?我懷疑他可能是中國最窮的報社社長。但是他卻不以為然,憨憨地笑著,所有的貧窮、辛勞、心酸在他的臉上一丁點兒也找不到。
這就是中國第一張《圍棋報》的創始人,人稱“黑白癡子”的**和他的家。
象棋神童的圍棋夢
鄂州的夏天奇熱難熬,傍晚時分,人們傾巢而出,在江堤上把竹床一字擺開,人們就躺在竹床上,享受著習習江風,度過一個個漫長的夏天。在這些納涼的人群中,有兩個老人特別引人注目,他們倆常常在一起下象棋,勢均力敵,不分仲伯,是街坊中的象棋高手。隻有七八歲的**比同齡人要安靜得多,他沒事就看老人下棋,他好動腦筋,看著看著就看懂了,看著看著就看出了一些門道。有一次,兩個老人又準備對弈,其中一人準備去弄個西瓜,站在一旁的**自告奮勇地說,我來下一盤吧,就坐了上去。他當然不是老人的對手,但老人還是覺出了他的天賦,就說:“我們教你吧”,於是他就跟兩個師傅學象棋,從此,一個小孩與一個白發老者對弈成為江堤上的一道風景。**棋藝進步很快,一年多以後,兩個老人已不是他的對手,他成了當地聞名遐邇的象棋“神童”,成為孩子們的偶像,每逢放學歸來,他被孩子們擁簇著四處找高手對弈,贏了,他被簇擁著儼然是一名凱旋的英雄,輸了,大夥一樣簇擁著他,隻是在遺憾和惋惜中,同他一樣多了幾分悻悻然。正是在這一勝一負中,他體味到了真正的棋趣。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闖進圍棋的黑白迷宮中,便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此後,他極少碰象棋,他說:“相對於象棋,圍棋變化更多,機會更多,趣味性更強,如果把象棋比喻成一杯白開水,那麼圍棋就是一杯清茶,喝慣了茶的人就不想喝白開水了。”他咂吧著這杯“茶”,回味無窮,覺得圍棋實在是個好東西,應該推薦給更多的人。
上世紀60年代初,日本女棋手伊藤友惠五段來華交流,意想不到的是她弈遍九州無敵手,中國派出一個頂尖男棋手與她對弈也敗下陣來。在這場對弈當中,中國的棋手有一手棋足足想了76分鍾,其間,伊藤友惠竟站起來這裏走走,那裏看看,根本不把中國棋手放在眼裏。最後,中國棋手還是輸掉了。這件事對幼時粗通圍棋的**的觸動非常大,成為他心裏無法抹去的隱痛,他暗暗地把這一天定為圍棋“國恥日”,發誓要打敗所有的日本棋手。他一個人在昏暗的燈光下打譜、記譜,找大街小巷的“棋王”對弈,漸漸地在沒有人是他的對手了,但由於沒有係統的理論指導,始終跨越不過業餘棋手難以逾越的鴻溝。
1986年,大學畢業後分在鄂州市工人文化宮圖書館工作的**想訂一份《圍棋報》,郵局的人告訴他說中國沒有《圍棋報》,他當時就楞住了,他想怎麼會呢,泱泱中華,是圍棋的發源地,怎麼會沒有《圍棋報》呢?既然沒有,那我何不辦一份《圍棋報》。這個想法象一粒種子一樣落在他萌動如春的心裏,很快就發芽生長起來,長勢如此的迅猛,他感到自己要是不付諸行動就無法安心。於是他開始了艱難的辦報曆程。
一個人辦起一份報紙
當他告訴別人自己準備辦一張《圍棋報》時,很多人都把他的話當成笑料,他的一位小學夥伴對他說:“**,你要是把圍棋報辦起來,我把頭倒著轉三圈。”是啊,要錢沒有,要人沒人,要辦公室沒辦公室,要稿件沒稿件,光憑一股子熱情談何容易!但是強烈的熱愛、日本人的刺激、使命感和執著驅使他要去完成這件對他來說難於上青天的事。他買了一些與辦報相關的書籍,自學理論、編排,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工作,他的信心足起來了。
創業是艱辛的,開始辦報隻能利用業餘時間,**基本上沒有休息時間,星期日就是星期七,一個人經常加班加點到深夜。由於長期的用眼過度,本來就近視的眼睛一下子上升到1300多度,每看一篇稿子時,差不多把臉貼到紙上。
辦報沒有錢怎麼辦?自己掏,他把家裏僅有的1000元存款拿出來辦報,他誆妻子說:“錢存活期利息低,不劃算,我找人存8年定期,到期了可翻一番。”家人信以為真,這錢成了他辦報的第一筆費用。
辦報沒有稿件怎麼辦?1987年初,**到武漢找湖北省圍棋隊索稿,一位教練聽說他一個人辦報,不禁懷疑:“稿子可以幫你約,但稿費你得先付,一旦報紙辦不成,也好給一個說法。”當時沒有帶夠錢,**二話不說,跑回鄂州支出自己兩個月的工資400元錢,當作稿費給了教練,這位教練深受感動,後來成為他的忠實支持者。
辦報沒有圍棋界支持怎麼辦?1987年6月,第三屆中日圍棋對抗賽在武漢對陣,為了獲得中國圍棋界的支持,他硬是在武漢洪山體育館門前忍饑挨餓,虔誠地等了9個多小時……
功夫不負有心人,
1988年3月14日主要由他一人創辦的中國第一張《圍棋報》在湖北鄂州問世了。**親自撰寫《為振興圍棋事業鼓與呼》一文代發刊詞,旨在“弘揚國粹,為國爭光”。他把報紙寄給當時稱譽世界棋壇的圍棋名流陳祖德、聶衛平及日本的加藤正夫、苑田勇一等,贏得他們一致的稱讚,並得到他們熱情洋溢的簽名、題詞,認為他替中國棋院實現了創辦《圍棋報》的夙願,填補了中國報業的一項空白,給**以莫大的鼓勵。
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一份自費鉛印的報紙想要叫響全國,其難度可想而知。經過深思熟慮,**認為圍棋報需要放勝負手來打響牌子,他心裏有一個更大的“陰謀”。1991年7月,**隻身前往北京拜訪陳祖德和聶衛平。聽說**來了,因病躺在床上的陳祖德立即起床接見了他,敘談甚歡,並為《圍棋報》題寫了“願圍棋報為祖國的圍棋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的題詞。
第二天,他求見聶衛平,而聶衛平正主持一個大型賽事,行蹤不定,為了不虛此行,**鐵下一條心,等!帶去的盤纏有限,他就一日三餐買最便宜的鹹麵包充饑,夜裏則通宵蜷伏在一個車站的候車室裏過夜。待聶衛平騰出時間見他時,他已在車站苦苦熬了七天七夜!
聶衛平被他的誠意再次深深打動,他緊緊地拉著**的手說:“振華同誌,你辦《圍棋報》,做了我們想做而沒能做成的事,也吃了很多人不敢吃的苦,我們太感謝你了!”
**說:“為了中國圍棋,我吃再多苦都無所謂,我希望把全國圍棋賽安排在鄂州舉辦,《圍棋報》非常需要這樣一場比賽來提高知名度。”聶衛平聽後毫不猶豫就答應了。
有聶衛平的支持,**吃了定心丸,興奮不已,他風塵仆仆地趕回鄂州,全身心投入到籌辦工作中。他苦口婆心四處遊說,政府的人半信半疑,不相信他有這麼大的本領請得動如日中天的聶衛平來鄂州這個小地方,而且還全國性的比賽搬到這裏來,這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事。但是他們被**的誠意打動了,在僅餘的20多天裏,調動數百名工匠,夜以繼日地為這次小城前所未有的賽事加班工作。
1991年9月25日,當中國棋聖聶衛平興致勃勃地登臨鄂州明塘體育場主席台,現場解說圍棋名宿馬曉春與劉小光的首番對弈時,不禁被賽場的奇景驚呆了:體育場被木條嵌出2500平方米的超級棋盤,工作人員移動著楠竹編織的近300個直徑2米、重達10公斤的世界第一大黑白棋子,把室內對弈演繹成一場比足球賽還要壯觀的黑白“龍虎鬥”,令一萬多名冒雨觀戰的棋迷心潮起伏、大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