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報創始人王振華(2 / 3)

聶衛平激動地說:“我下了30多年的圍棋,跑了10多個國家,還從沒見過這麼大的棋局,這麼多的現場觀眾。感謝《圍棋報》把圍棋推向了一個新天地!”這件事的成功舉辦,不僅《圍棋報》名氣大增。鄂州市委市政府也對他深表歎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十分重視《圍棋報》,每年拔款1萬元,配備兩個人事編製,支持**辦報,把《圍棋報》看成是鄂州的一張名片。憑著不屈的精神和執著的愛,**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下,把《圍棋報》堅持下並走向輝煌,1995年,國家新聞出版署正式批準它向全國發行,在1998、1999年期間,最高發行量接近10萬份,僅武漢市就接近1萬份,年利潤20萬元。曾經流傳一個故事,說武漢市某報攤圍棋報特別好賣,老是有人來問,攤主為了避免重複性回答,製作了兩個牌子,一個牌子寫著“圍棋報已到”,一個牌子寫著“圍棋報已售完”。《圍棋報》的興盛同時培養了一大批業餘圍棋愛好者,讀者遍布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很多專業棋手都是在《圍棋報》的陪伴下成長起來的。

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1989年以來,**先後被授予“全國工會優秀職工文化工作者”、“省級優秀政協委員”、“市級勞模”等光榮稱號,組織上有意把他當成後備第二梯隊來培養,他自己工作勤懇,態度認真,成績突出,如果順著這個梯子爬上去,當個官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對當官沒有興趣,也不會當官,不喜歡官場那一套,據說鄂州市委曾找他談話,讓他做副市長,被他婉拒了。在他看來,自己做的是一件事關振興圍棋、國家榮譽的事,意義要比當個官要大得多。就這樣,他在辦報和普及圍棋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圍棋報走上正軌之後,他幹脆全身投入其中,幹起了本該屬於體委幹的事,用**的話說:“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但是他樂此不疲。

從巔峰到低穀

**不但不善官場上的經營,也不善報紙的經營,他說:“我辦了十幾年報紙,對報紙經營還是個門外漢”。好景不長,90年代末,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圍棋網站如聯眾、新浪、清風、弈城、棋聖道場、中國圍棋網、棋人等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棋迷上網輕點鼠標便可瀏覽最新的圍棋資訊及棋譜,作為紙質媒體周報的《圍棋報》受到了空前的衝擊;另一方麵,北京、上海兩地聯手推出的《圍棋周報》使《圍棋報》麵臨異常嚴峻的同業競爭。圍棋報發行量直線下滑至4萬份左右,負債20餘萬元,前後不過兩三年時間。雪上加霜的是,2001年市政府那1萬元財政拔款也停發了,圍棋報要自負盈虧,麵向市場求發展,這對不懂經營的**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此時,人才的匱乏也顯現出來了,圍棋報對專業性、知識性、文化品位各方麵都有較高的要求,而圍棋報“正式工”中大多為市總工會和市文化宮領導的親屬,連圍棋都不會下,怎麼能辦好圍棋報呢。

“我在圍棋報在”

正在低穀中掙紮的**,在苦苦尋覓出路之時,卻意外地受到另一種衝擊。2002年12月,體壇周報刊登一篇報道《不思進取終導窮途末路

《圍棋》雜誌被迫停刊》,創刊已43年、出刊374期、影響了整整數代棋迷的《(新民)圍棋》不期然走到盡頭,轉向辦一份生活類報紙。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輿論嘩然。中國棋院院長陳祖德專程飛往上海進行勸說末果,《圍棋》轟然倒塌。據報道分析,《圍棋》之所以“淪落”到如此地步,未能與時俱進自然難辭其咎,翻開《新民圍棋》最後一期,無論是開本、版麵還是欄目內容形式卻仍然10年、20年前那張老麵孔。兔死狐悲,唇亡齒寒,《圍棋》的“倒下”,使**感受到了切膚之痛,有40多年的金字招牌和為數眾多的忠實讀者的《圍棋》都不能堅持下來,他這個廟小粥稀的《圍棋報》能不能生存下去呢,**越想越著急,翻來覆去睡不著。他把這篇報道貼在自己的床頭,時時警示自己,告誡自己,不能走這條路,為了中國圍棋,為了廣大棋迷,一定要堅持下去,棋迷需要它。

困局之中,有的人開始自動離開報社,另擇高枝,有的人留了下來,留下來的人很能理解**的心情,他們對**說:“要走,王社長肯定最後一個走。王社長不走,我們就不走,有王社長在,我們心裏就踏實,有安全感。”看著與自己一起“打天下”、任勞任怨的同事兼朋友,跟著自己不僅不撈著好處,還過著風雨飄搖的日子,**流下了感動的淚水。他想,自己辦報是自找苦吃,別人跟著自己吃苦受累算什麼呢,他感到肩上擔子有沉痛感,心內責任更堅定,他說:“我在圍棋報在”。

在最困難的時候,**認為報紙更應創新改革,他把原來的8個版擴成16個版,把黑白版變成彩色版,考慮到讀者需求,還增加了很多欄目。他說我就是要爭口氣。

這樣一來,財務更加吃緊。2003年冬,時近年關,《圍棋報》工資都發不下了,**當即決定,先給作者稿費和印刷費,員工的工資怎麼辦?王他咬咬牙,把攢了很久,準備用於翻修房子的3萬元錢拿出來發工資,然後又從朋友熊金超、嚴國矜那裏分別借來3萬元投入報社,把報社撐住。

就在《圍棋報》舉步維艱的時候,湖北某著名雜誌社想出資500萬元買《圍棋報》的刊號,辦一份生活類的報紙,並且答應給**優厚的待遇。人吃五穀,心是肉長,**也曾激烈地鬥爭過,想著賣還是不賣的問題,畢竟500萬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是對**來說,《圍棋報》就象他的孩子,寄托著他太多的夢想,他把整個生命都給了《圍棋報》,為它嘔心瀝血了大半生,他不可能去做別的事,更為重要的是,在**看來,辦報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一個理想,為中國人爭一口氣。隻有還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分之百的去努力,“實在沒有辦法時,我也算盡心盡力了”,透著一種大無奈。他把自己比喻成唐僧取經,注定是要經曆九九八十一難的,他毅然回絕:“就是給1000萬也不賣”。他的朋友都說他是個傻子,是一個天大的傻子,**也低頭認了。

回絕容易,度日卻難,那段時間,他愁容滿麵,頭發白了不少,常常獨自吹竹笛,笛聲低沉凝重,象他的心情,他邊吹邊琢磨著如何度過難關。

“不希望再找聶衛平了”

天無絕人之路。**是一個善於動腦子的人,也是一個善於捕捉機會的人,正是這些優點,又一次挽救了《圍棋報》。2003年4月份,**派記者去武漢棋院采訪,發現武漢宏宇實業公司無償地給武漢棋院提供了900多平米的辦公場所。再聯想到武漢宏宇實業公司曾經多次讚助過中國圍棋賽事,他決定去找找那位熱心支持中國圍棋事業的人——武漢宏宇實業董事長王道友,讓他讚助圍棋報。經過多方打聽,他得知王道友與聶衛平有深交,他立即打電話給聶衛平,把自己的一腹心酸倒出來。聶衛平聽了說:“這個事好辦,恰好7月份我要到武漢參加定段賽,到時我們去找王董事長談談”。7月25日,聶衛平帶著**找到王道友,道明來意,不想王道友聽後立即答應。**懸著的心終於可以暫時落地了,又一次挺過難關。但是《圍棋報》不能光靠別人輸血,還要自己造血啊,上不去的發行量仍是他心口的痛。麵對未來,他說隻有提高辦報質量,整合資源,擴大發行量和廣告量才能生存和發展,經過幾起幾落,他顯得格外鎮靜,充滿了對圍棋報美麗未來的憧憬:“他說我真的不希望再找聶衛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