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部的美食甚多,秦樓楚館的美女如雲,當街就能聽到絲竹與歌唱之聲,李白對此不感興趣。他的足跡集中在名勝占跡上麵。他重遊了漢代蜀中才子司馬相如的撫琴台以及他與才女卓文君相愛一道私奔後當壚賣酒的駟馬橋,以及楊雄楊子雲的草玄堂。最讓李白流連忘返的是城南的武侯祠。
正是鶯飛草長,繁花似錦的仲春天氣。李白騎著白馬,身後緊跟著空著手僅背了個酒葫蘆的丹朱。二人出得城南,走不多時,便到了古柏森森,殿宇巍峨的一座古廟門前,李白肅然起敬,遠遠地就滾鞍下馬,把韁繩交與丹朱尋了個拴馬樁拴定。
廟門前有一紅底墨字大橫匾,上書漢昭烈廟四字。丹朱問:公子,漢昭烈是哪個?
李白回答:就是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
那,不是說來遊武侯祠嗎?怎麼倒成了劉備廟了?
這是黎民百姓的一致叫法。這說明諸葛武侯的大名超過廠他的劉先主。在成都,人們但知有武侯祠,而不曉有劉備廟。
二人一先一後地走進了廟門,走過了一段卵石鋪徹的甬道,登上了幾級台階,這就是正殿了。殿內供有三尊塑像。正中皇袍金冠,三綹長須的是劉備。左右各有頂盔貫甲的紅臉長髯的關羽和黑臉虯髯的張飛。左右兩廂長廊內文左武右塑立著趙雲、馬超、黃忠、薑維、法正、蔣琬、費禕等文武大臣。
丹朱沒有讀過三國史書,李白向他作了介紹:三國鼎立時,魏蜀吳三國之所以能在軍閥混戰,群雄逐鹿中站穩腳跟建立國家,都各有其優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魏得天時,吳得地利,蜀得人和。這些文臣武將們能和劉先帝君臣們共祀一堂,這在別處尚未見過,大概也是一種人和的表現吧?
遊完正殿後行,二殿上供奉的才是諸葛亮。隻見他羽扇綸巾正襟危坐,雙眼正視著前方。神道牌上有漢丞相武鄉侯諸葛孔明諱亮之神位字樣。左右是琴童兩個。李白向來景蓊諸葛亮,熟讀了他的全部著作,並以他為效法榜樣,幻想著自己將來也能出將人相輔佐明君治理天下。以往不管何時何地何人,隻要一提起諸葛亮來,李白就會眉飛色舞,滔滔不絕的加以介紹。此時,他又向丹朱即興地說起了三顧茅蘆、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計等等故事,引得遊人們都圍攏來聽得津津有味。
此時,神龕上香煙繚繞,紅燭高燒,鍾磬聲不斷。善男信女們紛紛在蒲團上叩頭相拜,口中還念念有詞地祈求諸葛丞相在天之靈保佑其平安吉祥。李白也買了一份香燭供果,然後整理了一下衣冠,虔城地跪拜,並在心中默默地禱告道:諸葛丞相在上,弟子李白乃一個書生,現逢開元盛世,決心為國為民建功立業。如今弟子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行萬裏路,讀萬卷書,拜萬人師。祈求丞相英靈保佑我早登朝堂,輔佐明主。他日大功告成時,弟子定為丞相重修廟宇,再塑金身!
接著丹朱也學著主人的樣子跪拜禱告說:諸葛菩薩在上,弟子丹朱祈求你老人家保佑我家公子李白早日做官,為民造福!
神像前有一紅漆的布施箱,上寫隨喜功德四字。李白叫丹朱取出隨身帶的全部銀兩投放其中,聊表寸心。然後,隨著眾多的遊人步入南院的碑廊。兩旁陳列著很多石刻碑文。內容盡是有關諸葛亮出將人相的英雄事跡。內有當時草書聖人張旭書寫的《出師表》更讓李白看了又看,念了又念,總是不忍離去。他對智慧化身的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輔佐劉備和劉禪兩位君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又一次銘刻在心,再次堅定了以諸葛亮為效法榜樣,不達了的就不回鄉再見雙親和眾多鄉鄰父老。
早晨,一輪紅日像血球一一樣從東方冉冉升起。熟睡了一夜的城市又開始了新的一天的喧鬧。李白和丹朱在城南的萬裏橋下登上了一葉小舟,走水路啟程出蜀。萬裏橋的得名是當年諸葛亮於此橋下送別乘舟出使東吳的大臣法正時說的哪句名言:萬裏之行,始於足下。
江麵上霞光搖蕩。兩岸下有節起的婦女在水中漂洗錦緞,歡聲笑語不斷傳來。船兒離岸,艄公劃動了雙槳順流而下,像隻掠水低飛的燕子一樣快速前行。兩岸的景物迎來又送往不斷變化更新。李白站立在船頭,聽任吹麵不寒的春風飄起了衣角,心情是非常地亢奮。好像是一個征人一樣,對即將來臨的征戰,充滿了一種神秘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