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救月升天(2)(1 / 3)

(二)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年初,李光弼與史思明在洛陽城北的邙山交戰。官軍由於輕敵冒進,遭伏大敗,死傷眾多。史思明再入洛陽。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為了搶班奪權,迫不及待地步了安慶緒殺乃父安祿山的後塵,耍陰謀發動宮廷政變,殺死了其父,登基做了偽皇帝,然後率眾南犯。由於這次內哄,叛軍內部又出現了新的混亂與內耗。肅宗想趁此機會,完全消滅叛軍,特封李光弼為太尉兼侍中,統領河南、淮南、山東、荊南、浙東等八節度使,手握重兵,出鎮臨淮(今安徽泗縣),待機破敵。李光弼這一一中興名將與遠在河北叛軍後方的另一中興名將郭子儀大軍遙相呼應,形成了一南一北夾擊的形勢,史朝義殘部已成了強弩之未,眼看就要土崩瓦解,徹底滅亡。

李白此時,再遊涇縣桃花潭。他在汪倫處聽見了這一消息,又一次萌發了從軍殺敵的念頭。夜晚,他獨行在桃花潭岸,眼見天上和潭中有兩個月亮。心兒飛到了殺敵前線。他解下腰間佩劍蹲下來沾著潭水在一塊青石上磨礪劍鋒。他想:安史之亂爆發已經六個年頭了。自己除了寫詩著文口誅筆伐外,還沒有在戰場上立尺寸之功。那次雄心勃勃地跟隨永王兵分兩路北伐,本想有著殺賊立功的機會,誰知誤上/賊船,差點糊裏糊塗地丟掉了性命,好心落了個壞報。如今,麵臨最後的決戰關頭,再不能袖手旁觀錯過這個機會了。他把這個想法向緊跟而來的汪倫作了講述。汪倫聽了後,先是十分的感動,繼而又勸告說:翰林公,你這顆殺賊報國之心,實屬難得,令人敬佩。隻是,別妄了,你已經是六十一歲的白發老人了,恐怕有些力不從心了吧?

李白用勁地磨了磨劍鋒後說:不!曹孟德的詩句說得好: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李白雖老,還不朽,雖然不能上馬殺娀衝鋒陷陣,寫個詩文詔告,作些幕僚鼓動工作還是力能勝任的!別忘了,我可是飛將軍李廣的後代呀!

汪倫勸說不住李白,隻好再一次發動全村民眾踏歌相送,敬酒祝願他的殺敵立功的壯誌早上實現。

李白東向直奔臨淮。一路上日夜兼程,心情亢奮,想象著李光弼見他遠道從軍,一定會熱烈歡迎,授以要職。如遇戰陣,他一定要手揮寶劍,手刃叛軍,血濺征袍。那模樣,那陣勢,是何等的威武?何等的得意?

事與願違,李白走到金陵時胸疼不止。他以為是旅途勞累所致,乃咬牙忍痛繼續乘車北行。不久,發高燒,神智有些昏迷,被迫中止行程,在一個縣城的客店裏臥床幾天,請醫診治無效。他隻好聽從了馬車夫的勸告,返回金陵治病,待病愈之後再北上從軍。

金陵的朋友們熱情地接待了這位從軍半道歸來的老詩人。由崔侍禦出麵請醫替李白治病。一位白發白須的老郎中對病人做了仔細的檢查後私下對崔侍禦說:太白先生得的是腐脅疾,胸間已有膿腫,不能根治,需長期靜養,服點藥,延緩生命。腐脅疾就是今天的膿胸症,時間久了就會穿孔外流膿液。此病與喝酒過多有關,用今天的話來說就叫慢性酒精中毒。這在當時無消炎抗生素的醫療條件下是無法治好的。崔侍禦沒有將真實病情與李白說明,而是安慰他安心養病,不要性急,病好以後再從軍報國不遲。剛好當塗縣令李陽冰來金陵公幹,從好友崔侍禦處得知大名鼎鼎的從侄李白在金陵生病,便到寓所看望,見病人需後期靜養,便懇請李白去當塗暫住。

李陽冰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與李白早已相識;雖然年齡小李白十多歲,何按族譜排列,比李白高出一輩,被稱為從叔。李白這時本想回廬山家中,但想到那裏離城市很遠,請醫買藥不便,在李陽冰誇說當塗山水優美無比,求醫方便有利病體恢複的盛情邀請下,李白便點頭應允。

臨行時,李白帶病出席了朋友們的餞行會之後,寫下了一首題目很長的詩《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中一劍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禦十九韻》用以贈給被牽累了的好朋友崔侍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