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白是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詩仙。當我接受長春出版社組稿任務時,開始覺得比較輕鬆順利。因為、我與詩仙是西蜀同鄉。他的故居,以及遊曆過的峨眉山、華山、泰山、廬山、成都、武漢、南京、揚州、蘇州、宣城、紹興、太原、洛陽等地我都先後去過。他出任翰林學士的古長安,更是我現在定居多年的地方。他的很多詩作我都熟悉到能夠背誦。自我感覺可謂是駕輕就熟。我還向人表示過要提前完稿。可是,事非經過不知難。當我靜下來獨坐書齋,進人構思,提筆寫作大綱時,卻頗感為難了——傳記文學不同於其他傳記,必須有較多的貫穿的人物和貫穿的矛盾;必須有曲折的故事情節。李白是個文人,不如帝王將相們有那麼多非凡的傳奇的經曆,如果拘泥於少得可憐的史料寫成後就是曆史傳記而非文學傳記。如果像某些港台電視劇來一個戲說與胡編亂造,義太離譜,太不嚴肅了。怎麼辦呢?我真想知難而退了。正在此時,責任編輯李鳳畋先生不遠萬裏地打來了長途電話,給我提及了《三國諾》與《三國演義》的關係。於是,我恍然大悟,並聯想到了郭沫若大師的有關名言:曆史是實事求是,曆史劇是實事求似。這又如國畫大師齊白石所論及的:藝術好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俗。結果,我就在求似二字上大作文章。
呈獻在讀者麵前的這部拙著就是文學與曆史,以及很多有關李白的民間傳說故事的化合物。書中的主要人物主要情節都是有所依據的,(引詩百分之百為李白原著)隻是對一些次要人物和次要情節作了某些合理的想象與藝術的虛構。
首先是崔敬昌這個人物。我集中了某些貪官的形象加以典型化,讓其與高力上、楊國忠、張洎、安祿山等權奸狼狽為奸,作為李的對立麵,多次與之針鋒相對而貫穿全書。其次是花正芳這個人物。我從李白的四次婚姻的兩次:不成功裏,而加以集中概括的。有了這一反一正兩個傳奇式人物的陪襯和相應的曲折多變的情節、穿插,就使作品充滿了情趣和藝術魅力。寫作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並溶進了愛憎的激情與當代意識。
讀者是作家作品公正的法官。我寫這部傳記性的長篇曆史小說,費時兩個年頭,不受真人真事的局限又要受其局限,可謂是戴著鐐銬跳舞,的確是絞盡腦汁,嘔心瀝血。寫成之後,當然有著收獲者的喜悅。至於成敗得失,就全靠廣大讀者給予評判教正。我在此就不再饒舌了。
感謝為我提供資料的肖建國和薑鴻章先生,感謝責任編輯李鳳畋先生。感謝大力幫助發行本書的陸琦先生。因有他們的支持與幫助,才得使此書問世。
詩仙不老!李白不朽!
王寅明
1999年金秋十月於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