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同年4月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在這之前一年多,筆者作為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代表團成員,在王炳南會長率領下訪問了伊朗。
伊朗,在亞洲西南部,是具有四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史稱波斯,公元前6世紀曾盛極一時。
中伊兩國經濟、文化交流始自古代,特別是“絲綢之路”使兩國的交流更加頻繁,及至唐代到了極盛時期。譬如,我國的陶瓷、蠶桑和絲織等技術傳到了伊朗,伊朗的某些樂器和菠菜等也都傳進我國。唐代時,長安城裏的外國人中,波斯人非常多,其中在中國定居者不乏其人,五代前蜀時期的詞人李珣,就是波斯人的後裔。
伊朗資源豐富,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在上世紀70年代末,伊朗為世界第四大石油生產國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天然氣儲量則占世界第二位。當時石油價格較低廉,記得在德黑蘭市內汽車加一升油,比在酒店喝一瓶法國礦泉水要便宜,反過來說,就是“水比油貴”。
首都德黑蘭,原是北方山腳下的一個村鎮,後來成為城市。18世紀卡賈爾王朝在這裏建都,此後一直為伊朗首都,上世紀30年代,城市大為發展,日趨現代化。伊朗的各類企業大都聚集於此,產值占伊朗全國一半以上。二次大戰時,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於1943年曾在這裏舉行會議,討論了三國對德作戰中的一致行動和戰後和平等問題,這就是現代史上的“德黑蘭會議”。
德黑蘭雖比不上伊斯法罕、設拉子等其他城市古老,但現代化中也蘊涵著波斯的古老文明。接待方曾在德黑蘭一家傳統的伊朗餐廳宴請代表團。餐廳是個古老建築,位於鬧市旁的一條僻靜街巷,外表看不出是個餐館,進門一下台階,眼前是個深邃的廳堂,往右一拐,隻見一條通道,左側是數間隔斷,頭一間裏有幾位樂師在演奏。侍者把我們引到最後一間,盤腿坐在鋪有波斯地毯的地台上。伊朗是伊斯蘭國家,不飲酒。席間,好客的主人頻頻舉起茶杯,祝大家“薩拉姆”(“和平”)。入鄉隨俗,吃飯時用右手抓食。插串的羊、雞烤肉,輔以辣椒等作料,令你在低沉深厚的樂聲中,品嚐到伊朗美食的濃鬱風味。飯後,走出餐廳時,在樂師間前駐足片刻,看到他們手中的樂器,有的和我們新疆的樂器相類似。據團內熟悉文化方麵事物的同誌講,我們國內流行的洋(揚)琴,就是當年通過“絲綢之路”從伊朗傳進中國的。
伊斯法罕,在德黑蘭以南400多公裏,是伊朗的第二大城市,也是它最大的棉毛紡織中心。這座知名古城,始建於公元四五世紀,曆史上曾兩度作為首都。第二次是從16世紀末開始,當時,阿拔斯大帝把首都從加茲溫遷移至此。在其後的兩個世紀裏,波斯處於興旺時期,現存的輝煌建築,多數都是這個時期遺留下來的。市中心的伊瑪姆廣場(舊稱國王廣場),據說是波斯馬球發源地。廣場旁的伊瑪姆清真寺(舊稱國王清真寺),是座宏偉建築,洋溢著典型的波斯建築風格,內外都由精美的深藍色馬賽克鑲嵌而成,拱頂上的尖塔,朝著麥加聖地。廣場以南,有個頂篷市場,當地人叫“大巴紮”,是賣工藝品、首飾、銅器和衣物的,按行業成排成行,占了幾條街巷。聽說,17世紀時,這裏是“伊斯蘭世界”規模最大的商業中心。伊斯法罕的地毯很有名。它的細密繪畫,細致入微,色彩斑斕,據陪同人介紹說,中國的傳統繪畫對它產生了很好影響。1989年,中國的著名古都西安與伊斯法罕結成了友好城市。
設拉子,在伊朗西南部,是全國主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曆史上,它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兩千五百多年前,波斯部族的居魯士以這裏為中心,創建了波斯帝國。後來,阿其美尼德王朝大流士,在設拉子東北五六十公裏處的波斯波利斯建都,波斯從而進入全盛時期,宮殿雄偉,建築華麗。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王亞曆山大的軍隊入侵,將之付諸一炬。現今殘留的有大流士一世及其繼承者的宮殿遺跡,在宮殿門前的殘垣斷壁上,還隱約可見有翼獸身人麵浮雕石像,甚為壯觀。
在伊朗訪問時,聽說在它東南部接近沙漠的地方,有個“絲綢之路”上的古城巴姆。不幸的是,2003年12月26日,這裏發生了罕見的地震大災難,整個古城幾乎淪為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