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愛情之果”的家鄉,塞舌爾(1 / 1)

塞舌爾群島像一串光彩奪目的明珠,鑲嵌在碧波浩瀚的西印度洋上。30多年前,筆者曾和一個代表團訪問過那裏,熱帶島國的迷人風光至今令人難以忘懷。

在非洲,塞舌爾是一個年輕的共和國,1976年6月取得獨立。據說公元9世紀,阿拉伯人發現了塞舌爾,但未在島上住過。1502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曾到此探測。從17世紀到19世紀末,英、法輪流占領塞舌爾,1903年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獨立後,共和國仍留在英聯邦內。全國人口近10萬。居民主要是非洲黑人和克裏奧爾人(泛指法蘭西人同當地黑人的混血後裔),還有印巴人後裔、華裔和法裔等。不少華裔家庭,在島上勤勞生息,已經有四五代了。他們的先輩,大多數來自中國的著名僑鄉廣東省梅縣。塞舌爾同中國相隔何止萬裏,盡管現在從北京出發,中途轉機到這個島國,乘坐快速噴氣式飛機,全程隻消十來個鍾頭,但是當年這些華僑遠涉重洋來到這裏,卻絕非易事。

塞舌爾的國語為克裏奧爾語,出於曆史原因,通用英語和法語。全國人口的45%講英語,37%講法語。但97%的人口都會講克裏奧爾語。在華裔當中,有些人至今還能講客家話。這個島國的克裏奧爾語,脫胎於法語,同時摻雜少量的非洲黑人話,文法則自成一體。它不同於一般拉丁美洲國家以西班牙語為基礎的克裏奧爾語,但同海地和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克裏奧爾語卻極為相似。這恐怕是這兩處都有法蘭西人後裔的緣故吧。

人煙。全國90%的人口居住在四個大島上,最大的島叫馬埃島,麵積148平方公裏,奇峰幽穀,巍峨多姿,曆史上曾經是殖民主義者流放政治犯的地方。1956年,塞浦路斯的馬卡裏奧斯大主教就曾被英國當局放逐到這兒。現在,馬埃島是塞舌爾的政治和經濟活動中心,首都維多利亞就在島的東北海岸,為塞舌爾的主要海港。

塞舌爾群島盛產椰子、肉桂和香草等經濟作物。除此之外,幾乎每個島嶼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譬如,雷米爾島陳積多年的鳥糞,是一種很好的天然磷肥;弗雷加特島雲集著各種奇特的昆蟲;全國第二大島普拉蘭,則是世界罕見植物“海椰子”的家鄉。

海椰,法文叫coco-de-mer,英文叫sea coconut。但這個詞在一般的英、法語字典裏很難找到。這正說明海椰是塞舌爾的一種特產,過去人們對它了解不多。相傳遠在塞舌爾被“發現”之前,島上的海椰果曾隨著印度洋的季風漂流到馬爾代夫和印度等國,當地老百姓撿到後,誤以為它是長在海裏的一種椰子,故名海椰。其實,海椰是生長在陸地上的一種椰樹,雌雄異株。公樹和母樹總是並排成長。公樹高聳挺拔,最高可達100多英尺,一般比母樹要高20英尺左右。它好似威武的衛士,終日待守在果實累累的母樹身旁。一位塞舌爾朋友告訴我說,海椰還因此得名“愛情之果”哩!

海椰樹的長速非常慢,壽命特別長,幼樹長到25年才開始結果。果子比平常的椰子大得多,形狀像人的心髒,也有的像人的臀部。果子長到9個月左右,汁液香醇,可作甜食。葉片似巨型的扇子,可製席、編籃、編帽,也可用作建築材料。果殼堅硬黝黑,如加以雕刻、鑲嵌,則別具一格。海椰果是比較難得的,塞舌爾每年最多生產3000來個。因此,今天海椰已經成為一種受保護的植物了。

塞舌爾風景秀麗,椰林如海,奇花異卉,豔麗芬芳。在馬埃島外,還有兩處海上公園。我們遊覽了其中的聖安娜海上國家公園,透過遊艇的玻璃船底,觀賞了那斑駁陸離的海底世界。這一切,再加上舒適宜人的氣候和誘人的海濱浴場,終年吸引著外國遊客。獨立之後,塞舌爾政府在發展多種經濟的同時,大力發展旅遊事業。它不斷增設新的飯店、餐館,開辟旅遊場所,改善交通,並創辦了一所“飯店、服務、旅遊學校”,訓練專門人才。在獨立後的次年即1977年,外國遊客的總數從1000多人躍增到54,500人,差不多等於當時塞舌爾的全國人口。維多利亞一位飯店的工作人員對筆者說,如果照此速度發展,用不了多少年,遊客的數字就可達到每年10萬人。我們高興地聽說,這些年,塞島的旅遊業又有了長足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支柱。2002年,來塞的遊客多達13.2萬人,等於1977年的兩三倍。遊客中,主要來自法、英、德、意、瑞士、美國和北歐等國,亞洲的遊客也在增加中。發展旅遊事業,不僅為塞舌爾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同時還開辟了外彙來源。據說,現在通過旅遊業收入的外彙,約占外彙總收入的70%,已經超過塞舌爾主要出口商品罐頭金槍魚、椰幹和肉桂等所換取的外彙。

調入外交部後,筆者從1979年2月開始駐外,首先來到荷蘭,在中國大使館工作。赴荷時,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結束不久,全會製定了把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筆者在使館的工作就不談了,下麵的六篇短文,說的都是通過工作之便在荷蘭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