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日,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加冕55周年。這使我想起,23年前女王60大壽的慶祝情景。當時,筆者還在倫敦。
伊麗莎白二世,是英國的君主和國家元首。現時的君主已不同於過去。過去的君主,直到17世紀末,都獨攬執政大權。自18世紀初葉以來,君主已是立憲君主,受法規的約束,在全國被視為民族團結的象征。她任命首相、批準某些立法、頒授勳銜,在幾乎所有問題上,都會根據首相和大臣的建議行事。她廣泛接觸民眾,在政治上保持不偏不倚,為人稱道。對於王室來說,現在英國社會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是由誰來接班。一位英國作家曾寫道,關於這個問題,女王大約在半個世紀之前就說過:我的一生,不管是長是短,都必定獻身於為你們服務。但2008年時,有消息說,現已82歲的女王在這個問題上的觀念似有所改變,她計劃於五年後退位,擬把王位傳給查爾斯王子。是否屬實?外人豈能得知!
白金漢宮,自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繼位以來,就被定為英國君主在倫敦的正式住所,它原為白金漢公爵的宅邸,1762年由國王喬治三世以28000英鎊買下,作為休息處所。白金漢宮,外形莊嚴大方,是個環繞四周的三層宮殿,內有600多間廳室,除女王公務用房、會議室、生活用房以及執事人員和服務人員的用房外,還設有貴賓臥室、舞廳、遊泳館、電影院和郵局,另外,在二樓還有個中式午餐廳。從設置來看,蠻像個小市鎮,一應俱全。整個宮殿富麗堂皇,不少廳室裝飾都是皇家收藏的稀世藝術珍品,什麼倫勃朗、魯本斯的巨幅油畫呀,卡諾瓦、錢特雷的雕塑呀,工藝精湛的瓷器和古香古色的英法家具呀,都是值得仔細觀賞的。宮廳外,還有一處花園和寬闊異常的草坪,碧綠如茵。
女王的許多重大活動,諸如召見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請外國國家元首,接受外國使節遞交國書等,都在白金漢宮進行。女王在宮裏時,宮頂飄揚王室的徽旗,女王外出時,則升起英國國旗。
作為外交官,筆者曾多次去過白金漢宮。
每年6月英國國慶,各國駐英使館的外交官按規定的人數應邀出席在白金漢宮花園舉行的隆重招待會。每年12月,我們又按同樣的規定應邀出席在白金漢宮內舉行的盛大皇家舞會。
1985年,我國更換駐英大使,筆者作為參讚,有機會陪同新大使到白金漢宮,向女王遞交國書。遞交國書那天,王宮派了三駕19世紀的禦用馬車到中國大使館來接大使一行。大使由王室的禮賓官和我們幾位使館官員陪同,分乘這列馬車前往白金漢宮。每駕馬車有兩匹赤褐色的駿馬拖拉,車夫和侍者都按照19世紀宮廷的要求穿戴,色彩鮮麗,侍者專門站在車廂外的後座上,目不轉睛。整個車隊,按照規定好的路線,有節奏地徐徐行進在通往白金漢宮的路上,兩旁行人,無不駐足觀望。據說,皇室馬廄,有八架禦用馬車還在使用,都是1872年以前的,其中的一架為“金禦駕”,專供君主在加冕時使用。
應倫敦外交官協會的邀請,我們還前往參觀過“女王美術館”。美術館在白金漢宮西翼,原為私人小教堂,伊麗莎白二世和瑪格麗特公主小時候都是在那裏接受洗禮。二戰期間,小教堂遭到納粹德國的狂轟濫炸,“女王美術館”就是在這片廢墟上重建起來的。在我們去參觀之前,美術館還不對外開放。外交官們來此,是經過王室管家特許的。展品是從王室300多年的收藏中選出的,從文藝複興早期開始,按曆史年代先後順序排列,一直到如今。以這種方式展出,據說也是第一次。展覽內容十分豐富,在許多珍品中,有意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卡拉齊兄弟的絕世之作,有德國畫家賀爾拜因和丟勒以及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和法國畫家布歇等人的名作。展品中還有兩張維多利亞公主(後為女王,1819-1901)畫的畫,其中一張是她9歲時畫的“提籃女”。
白金漢宮過去是不對外開放的,遊人隻能在每天中午11押30時,擁擠在宮門口,觀看威嚴凜然的換崗儀式。儀式由頭戴黑筒帽、身穿紅軍衣黑軍褲的皇家衛隊舉行。1992年之後,情況有了變化。是年,溫莎宮失火,遭到嚴重損失。1993年後,白金漢宮才向觀光者開放,輪流展出十多個廳室,為的是用門票收入彌補溫莎宮的修繕費用。“女王美術館”也已修複完畢,1992年5月由女王主持開幕,現在每天都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