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倫敦,人們就會想到白金漢宮、大本鍾、特拉法加廣場和大英博物館等等,似乎很少人對“倫敦城”有那麼深的印象。
記得當年在英國工作時,國內來訪的客人,時常有人問起,倫敦城和倫敦,兩者之間究竟有何不同?
這是一個蠻有意思的問題。
簡要地說,倫敦城為倫敦的一部分,它是英國的“金融與商業心髒”,也是世界的一個主要金融中心。
倫敦共有33個市區,中心地帶含12個市區,大都位於泰晤士河北岸,倫敦城便是其中之一。在獨立的33個市區中,倫敦城最小,隻有一平方英裏。英國人自己在聊天時,就叫倫敦城,那個“平方英裏”。
別看這小小的“平方英裏”,它卻是倫敦的曆史中心和發源地。公元50年,羅馬人入侵不列顛,把這“平方英裏”作為重要的行政中心,後又在此築城,修建第一座橋梁,倫敦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倫敦城古跡頗多,東南角與倫敦東區交界處建有倫敦塔,是倫敦最著名的古建築之一,11至16世紀為英國王宮,後改為監獄,現為收藏珍寶的博物館。西麵有古典風格建築的代表作,聖保羅大教堂。曆史上,倫敦城在理財和商業方麵就很聞名。理查一世在位時(1189-1199),給予它一種自治政府的形式;其後,約翰國王1215年又賦予它每年選舉一位市長的權利。
20世紀後期,倫敦城已是英國的“金融和商業心髒”、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城裏集中了英國最大的銀行、保險公司、股票經紀公司、交易所、船舶公司和其他商業機構,以及600多家外國銀行、180多個外國證券交易設施和無數的外國公司。金融活動多在“針線大街”進行。如果說,倫敦城是英國的“金融中心”,而“針線大街”則是這個金融中心的“金融中心”。這裏人流如梭,雲集了證券交易所和英格蘭銀行等金融機構。街的盡頭,還有一條倫巴德小巷,號稱“銀行街”。倫敦城的金融經營總額約占英國GDP的20%。倫敦城的常住居民不足6000人,但每天來此上班的竟達三四十萬人。這支勞動大軍,約40%受雇於外國公司,可見,金融服務行業是提供就業機會的一個主要源泉。不過,發生在本世紀頭十年末期的世界性金融危機,亦給金融城造成不利影響。
倫敦城的市政當局(應該說是“城政當局”),比英國議會的曆史還要悠久。它把曆史傳統和現代化的地方管理融合起來。除了一般市區負責的行政管理工作外,它還有自己的警察和中央刑事法庭,並主管倫敦希斯羅機場的檢疫和泰晤士河口岸的衛生等。倫敦城人,一般紳士派頭十足,至今走在街上,偶爾還可看到頭戴長筒禮帽、身著深黑色條褲、腋下挾持文明杖的“貴族”,昂首而過。
倫敦城市政當局的第一把手是“城長”,出於習慣這裏還是把他譯為“市長”(Lord Mayor),他主持城市議會和市政會議,主要負責在國內外促進以英國為基地的金融服務業、工業和有關商業,旨在為英國服務。他每年都要花50至80天時間,帶上一個企業家代表團外訪,力促倫敦城這個世界金融中心的顯要地位。除此之外,市長還兼任倫敦城的首席法官、倫敦口岸的長官和城市大學的校長。
加強倫敦城的外事工作,也是市長的一項重要任務。每年複活節時,他都要在他的官邸宴請我們長駐英國的各國使節,聆聽外交大臣演說;六月份,還要舉行銀行家晚宴,請財政大臣發表演講。市長在市政廳會堂(Guildhall)舉行的宴會,則邀請首相出席。
市長還有一項特殊工作,就是代表王室和政府,宴請來訪的外國國家元首和國家級貴賓。在筆者收到的邀請出席宴請中國總理的請柬裏,發現隨柬寄來的16開宴會菜譜,竟厚達12頁,裏麵除了菜譜外,還包括敬酒次序名單、市長官邸(Mansion House雪簡介、蘇格蘭衛隊管弦樂隊在席間演出的節目單和市長私人衛隊簡介等,內容之多,儼如一本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