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倫敦往西北行大約80公裏,來到牛津城。
牛津城,位於泰晤士河上遊,城裏沒有什麼高樓大廈,但不乏年代久遠的馳名建築,可謂古香古色。可是,1965年開辦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卻設在這裏。
曆史上,查理一世曾於1642年至1645年在此建都。他對抗國會,打擊新型的工商業,引發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現今,牛津城是個工業中心。印刷業較發達,另外,還有汽車和鋼鐵等工業。
然而,讓牛津城聞名於世的乃是,它是牛津大學的誕生地。
牛津大學創立於1168年,是英國最古老的學府,也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和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
的入學口試,改為入學筆試,在宗教上也放鬆了要求,並成立了四所女子學院。進入20世紀,招生製度進一步改革,學生不論出身高低,均可參加入學考試,嚴格實行擇優錄取。不過,伊頓公學的畢業生還是享有入學優先權。從1920年起,女生才獲得接受學位的資格。今天,英聯邦國家和其他一些國家的留學生,還可享受獎學金。
牛津大學有學生約14000人,連教職員工加在一起共有兩萬多人,由40個學院組成,其中“最闊氣、最大和最出名的”,莫過於Christ College了。傳統上,牛津一直把授課重點放在古典文學和藝術方麵。19世紀,經過擴展課程,對科學和醫學也同樣地重視起來。今天,牛津大學的科目設置,圍繞五大學術領域,即人文科學、生命與環境科學、數學與物理等方麵科學、醫療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包括了幾十個學科,相當廣泛。
牛津有一套注重實效的教學研究係統。學生雖然也要聽課,但強調實行“導師製度”(Tutorial System)。每個學生都有一名導師,每周和學生見麵,討論導師在上周指定要完成的課題。導師不但幫助學生完成學業,還要協助他(她)逐步培養起自己的創造力和獨立承擔工作的能力。
牛津有不少卓越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湧現出一些在英國國內外知名的學者。多少年來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才。英國一些政府部門和某些大公司、大企業,在學生未畢業前,就開始在他們當中物色聘用對象。遠的不說,近30年來,不少英國首相均出自牛津大學,如希斯(1970-1974,保守黨)、威爾遜(1974-1976,工黨)、卡拉漢(1976-1979,工黨)、撒切爾(1979-1990,保守黨)和不久前卸任的工黨領袖布萊爾首相;威爾遜首相還在牛津大學教過書。國際上,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也都是牛津大學學子。
還有一點,同我們國內的高等學府不同,牛津大學沒有一個統一完整的校園,它的各個學院,散布各方,雖然多數坐落在牛津城市中心的北麵和東麵。這些建築,風格不同,但都古樸大方,壯麗多彩。筆者曾參觀過的地方有:專門舉行畢業證書頒發儀式的謝爾多尼安大劇院(Sheldonian Theatre)、阿施莫裏安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鮑德裏安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及其閱覽室、萊德克利夫圖書館(Radcliffe Library)。鮑德裏安圖書館還是一個“版權”圖書館,凡是英國出版的書籍,它都有權獲得一本。
牛津大學自1478年就出版書籍,可以說是國際出版界的一個“老字號”了。現在,“牛津大學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書籍數以百計。《牛津英語詞典》係列,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