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圖位於葡萄牙北部的杜羅河河口地區,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它西瀕大西洋,東與西班牙為鄰,陸路可通法、意和歐洲諸國,北麵隔海可達英國和北歐。還在十三四世紀,它就是一座引人矚目的城市,工商業活動十分活躍,據說當時不會“從海外掙錢的人”,是不準住進波爾圖的。14至18世紀,它發展較快,一度成為歐洲的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民間有句順口溜,說“科英布拉歌唱,布拉加祈禱,裏斯本炫耀,波爾圖工作”。
波爾圖,山勢起伏,層樓疊榭,錯落有致。設有鐵木結構陽台的傳統建築,多為紅褐色、深黃色和墨綠色,很有特點。樓宇就地取材,多用堅固的花崗石建成,從河對岸望去,蔚為壯觀。它僅次於在它南麵280公裏的首都裏斯本,為全國第二大城市,也是波爾圖大行政區的首府。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它已成為一個相當現代化的大都會,不但是個交通中心,更是工商業的重要樞紐,萊肖埃斯深水港扼守大西洋。
曆史上,波爾圖的造船業、漁業、製鹽業和農業非常發達,為十五六世紀葡萄牙的海上“大發現”提供了一定物質基礎。今天,它的主要工業還有紡織、釀酒、軟木和製革等,出口葡萄酒、軟木產品、服裝和皮鞋。市內繁華的購物中心區,聖卡特裏娜大街,商號林立,有點像我們北京的王府井。街上的“皇威咖啡館”是個老字號,猶如王府井大街的“東安市場”。波爾圖市長卡布拉爾先生,熱情友好。他建議筆者也去看看波爾圖葡萄酒的產地,說沒有去過那裏,就不能說到了波爾圖全市。
波爾圖葡萄酒,使用杜羅河山穀的優質葡萄釀製而成。從市區的河濱,跨過埃菲爾(就是建造巴黎埃菲爾鐵塔的法國工程師埃菲爾)設計的瑪麗亞·皮亞鐵橋,來到河南的蓋亞鎮(Vila Nova de Gaia),鎮上聞名的酒窖不下幾十家,到處飛揚著Cintra, Grahams, Sandeman, Taylor’s。Vasconcellos等等名牌的波爾圖酒廣告。我們被引進一家掛有黑色Sandeman招牌的酒窖。主人邊引導大家參觀,邊介紹說,新鮮葡萄經過人工(多為婦女)腳踩,壓榨出濃濃的汁液,汁液完成發酵過程後裝入特製的木桶,然後把木桶運到窖裏儲藏,到兩年後才可裝瓶。名貴的陳年葡萄酒,講究葡萄是哪年產的,存釀時間更長,比如說十年。參觀結束後,主人端出許多杯波爾圖葡萄酒,一一請我們品嚐。筆者一般是不喝酒的,盛情之下,也抿了一口,甚感香味醇厚,甜度適中,酒的色澤也晶瑩明澈。事後,別的朋友告訴我說,葡萄酒在發酵過程中是要摻兌一些白蘭地酒的,這樣可使酒性穩定,甜度適宜。至於摻多少,什麼時間摻,這裏麵的學問就大了!我是不懂酒的,不知這種說法可靠性如何。
波爾圖葡萄酒在西方世界也叫“波爾特葡萄酒”。人們不禁要問:“波爾特葡萄酒”的產地既然是波爾圖,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叫它“波爾圖葡萄酒”呢?原來,“波爾圖”和“波爾特”都是一回事,區別隻是兩種不同文字而已。波爾圖是葡文Porto,港口的意思,英文的港口則叫波爾特Port,是葡文Porto的等同語。幾個世紀之前,英國就從波爾圖這個“港口”城市進口大量葡萄酒,當時就用英文叫它“(港口)wine”,這樣,“波爾特葡萄酒”(Port wine)就一路叫了下來,直到今天,並在國際上得到公認。
酒。尤其是飯後聊天時,女賓多喜愛雪利酒,而不少男士則選用波爾特葡萄酒,啜啜細品,而不“牛飲”,很有味道。這些年,專供在餐桌上飲用的波爾圖附近米紐地區生產的綠葡萄酒,也很盛行。
波爾圖的悠久曆史,同它的商業魅力和諧並存。早期的波爾圖,經受過羅馬人、日耳曼部落和摩爾人的統治,人文影響遺存至今。葡萄牙的國名Portugal,有的史書說,是來自羅馬人對其在杜羅河南岸占領地Portus Cale的稱謂。也有人說,Portugal是Porto(波爾圖)和Gaia(蓋亞)這兩個地名一起連讀所產生的諧音。今天,登上矗立在波爾圖古城的“教士塔”,俯視瞭望,城裏的文化史跡和藝術成果,盡現眼前。崎嶇的狹窄山道,用小鵝卵石鋪設的路麵,蔥鬱的樹木掩映著不同時期的教堂。新古典主義的“交易所宮”及其“阿拉伯廳”精雕細琢,風格迥異。蘇亞雷斯·多斯·雷斯國家博物館,陳設著人稱“19世紀葡萄牙米開朗基羅”的蘇亞雷斯藝術作品,而聖克拉拉教堂的祭壇木雕,更是錯彩鏤金,十分工麗。我調離葡國之後,聽說1996年波爾圖的曆史中心地區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來,這個城市還被選為“2001年歐洲文化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