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爸(2 / 2)

人活過來了,在床上躺了好多天。可那腿上卻因為石頭卡得太重,一瘸一瘸地拄上了拐杖。村革委會在開學時任命老爸當這學校的老師,農活幹不了,教孩子識字還是可以的。

一年多後,老爸的腿能正常走路了。在退休前的幾十年間,也沒少發過疼痛。老了之後犯病的次數越來越多,這就是當年建學校落下的病根。

我的老爸,更是我的第一任老師。我的小學生涯都是他教導過來的。那時候學校上課就是學認字,學算術,自習占了絕大部分時間。一二三年級複式班級,隻有老爸一個老師,每個年級講三分之一時間。還要上體育課,音樂課。後來又來了一個老師,才開了四五年級高級班。小學五年,老爸都是利用晚上的時間,教我課外知識:拚音,珠算,簡譜,三字經,曾廣賢文……,雜七雜八他知道的東西都教,由淺入深。那是課外的,在學校沒法教。

三年級以後,老爸把我帶到房間裏一個叫銀櫃的大木櫃子前,對我說:“這裏麵是你爺爺留下的書,還有我在學校讀過的書,以後,你自己找著學吧。別弄壞了,弟弟妹妹們以後才有書看。”於是,他傳了我這個寶庫,有線裝的古書,也有他讀書時的厚本教材。我小學到初中看過了這裏的每一本書,也認識了繁體字,直到高中,我都經常在這櫃子裏找資料學習。

老爸是個喜歡動腦筋的人。

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張麻網,河裏打魚用的。他和媽一起不知道熬了多少個夜晚搓麻線織成了一張魚網,用林裏的野柿子熬成糊漿,把麻網放在裏浸泡幾天。又自製了一個小小的鐵匠爐,用鋼板打成網腳(魚網最下麵起沉水作用的一串小鐵管)。一張魚網誕生了。夜深人靜的時候,他一個人到河裏打魚,第二天給我們加強營養。

那時候豬肉少,記得家裏殺的最大一頭豬隻有六十斤,還必須交國家一半,三十斤肉是全家一年的油水,大小六口之家,這點肉食哪能夠吃。有了魚,摻點豬肉,燉上一鍋子,算是最幸福的生活了。

老爸也“犯法”,那是為生活所迫。在當年靠勞動力掙工分分糧食的日子裏,我們家就兩個勞力,成了大超支戶,不說吃好,連吃飽飯的機會都沒有。老爸在屋後一個隱蔽的角落裏,用設法餘下的紅薯開了一個小小的紅薯苗圃。當薯苗長到三四寸高的時候,剪下薯苗,選在月黑風高的夜晚,和我老媽一起摸幾十裏山路到幾十裏外的朋友那裏換成苞穀(玉米),天亮之前再摸回家。這事千萬不能讓人知道,否則資本主義尾巴的帽子會讓你永遠抬不起頭來。

在老爸老媽的智慧和勤奮嗬護下,我們兄弟姐妹四人,長大了,成了他們的驕傲,依然是他們的牽掛。

藥湯還有點溫熱,我端過碗來,恭恭敬敬地遞到老爸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