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山脈橫亙於關中平原之南,是我國南北的界山;由梁山、黃龍山、藥王山、隴山組成的北山山係,遮擋住黃土高原的伸展。中間就是“八百裏秦川”,這裏是黃河流域的中部,是我國大陸的腹地,作為中國地理坐標的大地原點就坐落在這裏。關中平原是由渭河及其眾多支流衝積而成的,因而又稱渭河平原,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黃河文明的搖籃就在渭河流域。從上古神話傳說來看,出自中國西部的炎帝和黃帝是公認的最早聖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黃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這一地區。
“天近易回三輔雁,地高先得九州秋”(《秦中雜感八首》袁牧),這是古人心目中得天獨厚的關中秦地。“秦中自古帝王州”(《秋興八首。其六》杜甫),這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地區。西安古稱長安,是自西周到隋唐十三個王朝建都的城市,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漢武拓疆,大唐盛世,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的融合成熟,中國成為舉世聞名的泱泱大國,長安都上演了中國曆史上最威武雄壯、瑰麗多姿的篇章。尤其是輝煌的大唐盛世,達到了當時人類文明的頂峰,一直是中國人最自豪、最珍貴的記憶,而當時的唐都長安,是世界聞名的大都會,是大唐政治經濟的中心,是所有唐人向往的地方。
當年的長安,城闕高大巍峨,好像接近了天上的銀河,宮殿金碧輝煌,好像集中了太陽的光芒,街道方方正正,好像棋盤一樣。一條條筆直的大路伸向遠方,一匹匹駿馬銀鞍馳騁來往,一輛輛朱輪華轂穿梭如織。太空中的星鬥怎麼降落到了地上,那是淩晨大明宮早朝的燈火;太液池的春水如何漫上了十二街頭,那是四麵八方前來瞻仰帝京的賓客。城外四郊八方拱衛,離宮別館淩山跨穀;大小河流四麵環繞,園囿池沼星羅棋布。曲江池邊浮觴流飲,樂遊原上草樹離離。登上大雁塔,北望五陵原上,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南望終南山下,藍田日暖,美玉生煙;東望黃河滾滾,浮槎泛舟,可以直達東都洛陽;西望陽關大道,就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當年這裏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從長安城下,一隊隊的駱駝,馱著絲綢,馱著藥材,馱著種子……馱著東方文化的寶藏,經過敦煌,經過碎葉,經過波斯和天竺,一直走向遙遠的西方。西域的清歌妙舞,遠方的奇珍異寶,也源源傳入中國,傳入長安,給東方文化融入了新鮮的血液,使它更加豐富多彩,容光煥發,千秋萬代永葆其美妙的青春。
啊,這就是唐代的長安,這就是許多唐人居住生活的長安,這就是許多詩人歌詠抒懷、念念所係的長安,這也是使今人依然神往,仍然振奮的長安。
長安也是唐王朝的文化中心,是唐代詩歌生長和繁榮的主要園地。
唐詩中開宗立派的知名詩人,都在長安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他們或是從長安走向全國,或是從各地來到長安。李白、杜甫……長安記下了一個個在唐代詩壇閃光的名字,而這些詩人的不朽詩篇也在從不同的角度,展示著一幅幅唐代長安的瑰麗畫卷。
山河千裏國,城闕九重門。
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
這是駱賓王的《上吏部侍郎帝京篇》的開頭幾句,雖隻有四句,讀者已能感覺到這位初唐詩人詩作的雄沉和奇偉,感到了詩人曠遠、博大、深邃的氣魄。這是一首描寫帝京長安的詩作,全詩很長,僅這幾句,已若幹鈞之駑,一舉破題,我們不難想見詩人心中長安的奇偉。
盧照鄰《長安古意》被稱為駱賓王詩作的姊妹篇: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丈遊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
詩人在這首作品中借漢京以寫唐邰,寄托是很深重的,我們僅看它描寫的長安街景:大街深巷縱橫交錯,香車寶馬絡繹不絕。有的駛入公主第宅,有的奔向王侯之家。玉輦縱橫、金鞭絡繹、龍銜寶蓋、鳳吐流蘇,從朝至暮,川流不息。這實際上是當年長安的街景實錄,也是初唐詩人激情湧動詩才的展示流露。
旅行指南
西安城牆
西安城牆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城池建築。它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曆經八年而成。明代西安城為矩形城池,城牆全長近十四公裏,每隔一百二十米有一座“敵台”,每座敵台上建有屯兵敵樓一座,全城共九十八座敵台。四麵各建有城門,門外有護門甕城,甕城上也建有城樓、箭樓。護城河岸建有控製“吊橋”的閘樓(亦稱譙樓)。西安城牆功能設計周密,建築型製宏偉,具有很強的實戰保護功能,西安也是明代西北的軍政重鎮。明城牆曆經六百多年的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損毀嚴重。西安人對它進行了全麵整修,城牆修複工程於2004年底順利完工,現在的西安城牆已經完整地連接了起來,恢複了古城牆的舊有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