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八月濤聲吼地來——錢塘潮(1 / 1)

錢塘潮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湧潮之一。曆史上曾有三大潮湧之說,即春秋時,潮盛於山東的青州湧潮;漢及六朝潮盛於廣陵的廣陵潮湧;再就是唐、宋以後,潮盛於浙江、名聞天下的錢塘潮湧了。

東晉時,已有錢塘觀潮的風俗。唐代錢塘觀潮風俗很盛,規模空前。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江濤每日晝夜再上。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十八日極大。小則水漸漲不過數尺。大則濤湧高至數丈。每年八月十八日,數百士女共觀,舟人、漁子溯濤觸浪,謂之弄潮”。到五代時,十國之一的吳越錢武肅王為修築錢塘江海塘,組織士兵射潮的傳說,正說明當時錢塘潮十分猛烈。

唐代不少大詩人到過杭州,觀賞過錢塘江怒潮,留下了讚美的詩篇。白居易腳詩雲:

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獨光陰朝複暮,杭州老去被人催。

劉禹錫的《浪淘沙》更是直接描寫了錢塘潮的壯觀: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宋代,錢塘觀潮之風更盛,弄潮活動更具規模。宋代不少大文學家到過杭州,留下讚美錢塘潮的作品。“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巾巾不濕”(《酒泉子·長憶觀潮》潘閬)的壯景曾讓無數人讚歎。多年前,長江口是喇叭形的河口,一直到揚州附近,才見收縮,揚州以下,驟然開闊,散布沙洲,海潮上溯,奔騰澎湃,形成湧潮。

唐宋以後,錢塘觀潮風俗持續不斷,直到今天,有關觀潮的詩詞作品也層出不窮。然而由於江道變遷,錢塘觀潮的最佳地點不斷下移,近年來潮湧的規模也小了。

根據新聞報道,2004年國慶,恰逢農曆八月十八,正是錢塘潮到來的日子,錢塘江從錢江四橋到珊瑚沙沿江兩岸防洪堤及錢江一橋上,滿站了十多萬名從各地趕來的觀潮人,簡直是人山人海,觀潮的人像潮水一樣,可是苦等了一個下午,就是沒有等到潮來,往年的潮湧澎湃今已不再,冷風中,十多萬人眼巴巴望向錢塘江,最終卻都失望而歸。除了平靜的江水,他們什麼也沒看見。

蘇軾詩中說“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催試官考較戲作》),聞名天下的錢塘江大潮自古很少不在農曆八月十八來臨。唐詩人李益《江南曲》有“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的名句,可是現在大潮也不講信用了。

據說江潮不來的原因是很多的,江道淤積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不知改造大自然能力已比古人強了無數倍的現代人,能不能像古人疏浚西湖那樣,再為我們修浚出壯美的錢塘潮來。

不知道今後的錢塘潮還來不來,但願錢塘潮不隻是存在於前人的詩文之中。不再,冷風中,十多萬人眼巴巴望向錢塘江,最終卻都失望而歸。除了平靜的江水,他們什麼也沒看見。

蘇軾詩中說“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催試官考較戲作》),聞名天下的錢塘江大潮自古很少不在農曆八月十八來臨。唐詩人李益《江南曲》有“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的名句,可是現在大潮也不講信用了。

據說江潮不來的原因是很多的,江道淤積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不知改造大自然能力已比古人強了無數倍的現代人,能不能像古人疏浚西湖那樣,再為我們修浚出壯美的錢塘潮來。

不知道今後的錢塘潮還來不來,但願錢塘潮不隻是存在於前人的詩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