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杭州都是當之無愧的名城。在秦代這裏稱錢唐縣,到了隋開皇年間改稱杭州。唐代中期,杭州發展成“珍異所聚,商賈並輳”的商業都市。五代吳越和南宋又兩代建都,曆時二百多年,杭州的發展達到鼎盛,號稱“東南第一州”。元代的杭州經濟繁榮,風景優美,為東南重鎮。馬可。波羅在遊曆世界許多地方之後來到杭州,曾十分驚異地讚歎它是“全世界最美麗華貴的城市”。杭州的美麗和繁榮得之於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促進了杭州經濟的發展,曆代的官吏和群眾不斷地疏浚治理西湖,更為這座名城增添了最有詩意的一筆。“繞郭荷花三十裏,拂城鬆樹一千株”(《餘杭形勝》白居易)的水色山光,令從古至今的遊人流連忘返。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杭州美,美在西湖水。西湖,本因處於杭州城西而得名,實際上現在的西湖就在杭州城中,杭州城與西湖就分不開來,西湖就像一麵巨大的明鏡,把杭州城映在其中。據說,古時候東海有一條玉龍,它與天目山的金鳳相識,它們找到了一塊晶亮的白玉,經多年琢磨,磨成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寶珠照到哪裏,哪裏就樹木長青、百花盛開。天宮的王母娘娘要搶奪寶珠,在爭奪中寶珠落到了人間,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而玉龍和金鳳則變成了湖邊的玉龍山和鳳凰山,日夜守護著這顆杭州城的甽珠。現在湖濱公園的“美人鳳”塑像,手持寶珠,就是演繹的這個故事。
實際上西湖本是個與錢塘江相連的淺海灣,今天聳峙在西湖南北的吳山與寶石山,就是懷抱這兩個小海灣的岬角。漢代的西湖仍隨潮水的漲落而出沒,後來由於潮汐的衝擊,泥沙在兩個岬角淤積起來,逐漸變成沙洲,並不斷向東、南、北三個方向擴展,終於把吳山和寶石山的沙洲連在一起,形成了一片衝積平原,把海灣與錢塘江分隔開來,原來的海灣就變成了一個潟湖,這就是西湖的雛形。潟湖形成後,西湖的水也逐漸轉為由周圍山溪補給,最終成為一個淡水湖。一直到隋代,湖泊的形態才基本固定,杭州城倚湖而建,“人間天堂”的天堂氣象才逐漸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西湖這樣的天然湖泊來說,由於注入河流的泥沙衝積,天長日久下來,必然要出現泥沙淤澱、葑草蔓生而使湖底不斷變淺的現象,而最終由湖泊變成沼澤,由沼澤而形成平陸,這就是湖泊的沼澤化。實際上早先和西湖並存甚至比西湖人數十倍的南下湖、鑒湖等等就是這樣消失了,今天隻能在曆史書上找尋它們的名字了。但西湖從其成湖之曰起直到今日,仍然是一湖碧水,這就是人的作用,由於曆代人們不間斷的努力,遏製了西湖的沼澤化過程。
回憶西湖的曆史,有四個朝代是不容忽視的,而這四個朝代中,各有幾個名字是不能抹去的。如果說西湖本是塊璞玉,那麼他們就是傳說中的玉龍與金鳳,把西湖雕琢得玲瓏剔透、光鑒天地,也就是說,正是因為他們對西湖做了一次次綜合整治,西湖才有今日盛況。
唐長慶二年(822),白居易來到了杭州,當上了杭州刺史。他來的時候,正是西湖日漸淤塞、湖水幹涸、農田苦旱,人民生活和城市發展受到嚴重影響的時候。於是,白居易衝破重重阻力,疏浚西湖,築堤建閘,使湖堤比原來的湖岸高上數尺,增加了蓄水量,以供農田灌溉,並重新浚治六井,保證了城裏居民的正常用水。他修建的那條堤,就是著名的白堤。他親手書寫了《錢塘湖閘記》,刻在石碑上,讓後來的地方官了解堤壩跟農業的利害關係,石碑上詳細地記載了堤壩的功用,以及蓄水、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其中甚至詳細地寫明了一寸湖水能灌溉多少頃農田。他給了西湖活潑潑的生命,他還為這座長堤留下絕妙的詩句《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麵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裏白沙堤。
這首詩寫於長慶三年春天,詩中的錢塘湖就是今天的西湖,詩的內容有如一幅春郊試馬圖一樣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詩人在初春的西湖上漫步,對滿眼湖光山色作了細致的刻畫。從孤山上眺望湖麵是春水融融,信步走來,隻見鶯爭暖樹,燕啄春泥。而這“爭”和“啄”則給舂光的喧鬧增添了詩情畫意。沿路是迷人的燦爛的鮮花、隱沒馬蹄的淺草,一派春意盎然,生氣勃勃。詩人從孤山行走到白沙堤上,對湖東的景色還嫌看不夠,他要詠歎垂楊綠陰,用“最”字顯示他的陶醉流連。詩中描繪的是春景,寫的是鶯燕,洋溢著的卻是詩人自己輕快歡樂的感情。據說今天西湖景色中的“平湖秋月”、“白堤孤山”都與白居易的這首詩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