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許多年前,我走進蒼翠蔥鬱的平和,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道,跌墮在一片片散發著清香的果園裏,十分陶醉於色澤鮮潤的蜜柚的品嚐中。那時節,林語堂在像我這樣的文學青年中悄悄地複活。讀他的《京華煙雲》和《紅牡丹》,為之傾倒。平和,是林語堂的故鄉。我猜想,林語堂的童年似乎應當是抱著平和蜜柚長大的。平和蜜柚名揚天下,具有500多年的曆史,尤其是平和琯溪的蜜柚,更是柚中精品。作為福建平和人,林語堂打小吃上這種甜蜜的水果,那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在平和,我當時並沒有找到林語堂故居舊址。後來有機會再去平和,才知道林語堂的出生地在阪仔鎮。那裏群山連綿,景色秀麗,也是有名的水果之鄉,香蕉在這裏尤其盛產。林語堂幾乎每年要吃下幾十斤香蕉。當地的文化人告訴我,林語堂的父親是一個基督教會的牧師。林語堂在認識簡單的漢字後,就到廈門去接受教育,後來又於1912年進入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他天資聰敏,智慧超常,很快就成為學校的優等生。畢業後,林語堂到了清華大學任教,做國文教師。那時候,他還年輕,20來歲。為了掌握更多學識,也為了開闊視野,他於1919年秋赴美國哈佛大學文學係學習。在這裏,林語堂閱讀了大量外國文學名著,對西方文學經典名著有了全麵透徹的了解。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後,他還不肯歇息,就又轉赴德國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得博士學位後才回到祖國。
現實生活中的林語堂,對婚姻愛情生活是審慎而嚴肅的。林語堂的妻子廖翠鳳是鼓浪嶼的一位廖姓富豪家的二小姐。據說,林語堂和廖小姐當初私訂終身時,廖翠鳳的母親是持反對態度的,原因是林語堂是牧師的兒子,家裏很窮。然而廖翠鳳看重的卻是林語堂的大才華。她堅決果斷地告訴母親,貧窮不怕,有才華有人品就好。母親看她堅決,也就不再反對。1919年1月9日,林語堂與廖翠鳳結婚。結婚後,他做出了一個令人想不到的舉動,把結婚證書燒掉了。妻子問他何故,他說:結婚證書隻有離婚才用得上,燒掉結婚證書,表示了我們永遠相愛、白頭偕老,永不分離。1969年1月9日,林語堂夫婦在台北陽明山麓林家花園的客廳裏慶祝50周年金婚。林語堂為此寫下了一首《老情人》的詩以作紀念:
同心相牽掛,一縷情依依。
歲月如梭逝,銀絲鬢已稀。
幽冥倘異路,仙府應淒淒。
若欲開口笑,除非相見時。
詩味不算很濃,但真情真意卻在。
林語堂是個教育家。洋博士回國後,一般都有人請。林語堂也不例外,他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在北大,林語堂教授文學,幹了沒多久,他就又被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聘走,在那裏任教務長和英文係主任。1926年,已經頗有一些名氣的廈門大學創建文學院,他們想到了頗有名氣的林語堂,除了是福建鄉親外,廈大開出的條件當然是高薪和高位置。這樣,林語堂到廈門大學做上了文學係主任,相當於今天的文學院院長。林語堂是名人,當時已發表相當多作品。他想到了大名鼎鼎的魯迅。於是,魯迅被林語堂聘到了廈門大學文學係任副教授。因為林語堂的這一“聘”,魯迅就永遠定格在了廈大。
林語堂後來應邀去了東南亞。在那裏繼續進行教育和寫作工作。1944年日戰時期,挾著一身風塵的林語堂又回到國內,曾一度到重慶講學,或到西南教授文學。1945年,應海外華僑領袖的邀請,林語堂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並任校長。1947年,林語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繼續從事他的講學活動。1966年,林語堂定居台灣後,還時不時地到一些知名學校講學,傳授文學知識。1967年,林語堂受聘於香港中文大學,在那裏做研究教授。那時,他已經是73歲的老人了。
林語堂同很多教授所不同的是,他不僅僅教書育人,更注重研究和寫作。1924年,還不到30歲的林語堂就已經是當時很有名氣的刊物《語絲》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在《語絲》上,林語堂發表了第一篇文章《論士氣與思想界之關係》。此後,他就一發而不可收,一直到他生命終結前夕,還在筆耕不輟,成為20世紀寫作生命最長、作品最多、文學成就最高的華人之一。
林語堂那個年代名家大家迭起,但同許多名家大家所不同的是,林語堂除了不斷地創作文學作品外,還結合他的講學實踐研究教育學,寫下了不少的關於教育的文章,甚至出版了《開明英文讀本》、《開明英文文法》、《語言學論叢》、《當代漢英辭典》、《最新林語堂漢英辭典》以及《中國新聞輿論史》等專著,成為了不起的教育理論家。
二
20世紀30年代的大文豪,幾乎都是通才。他們或做教授,或辦刊物,或寫作品,或搞翻譯,甚至還能做官。胡適、魯迅、鬱達夫、林語堂等等大家,都是這樣。林語堂1927年就做了當時國民政府外交部的秘書。同時,他又主辦過許多刊物,如主編《論語》半月刊,後來又創辦《人間世》雜誌,沒多久再創辦《宇宙風》雜誌,轟動當時文壇。1952年,已經年近六旬了,他還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通過文學(文化)期刊傳播思想,宣傳人類文明走勢,培養群體作者,是他的一貫主張。他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他曾經與魯迅有過文字論戰,隻是對於某些問題持不同觀點而已,個人之間並無恩怨。魯迅逝世後,林語堂專門撰文悼念,給魯迅予以極高的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