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寫作的領域十分廣泛,除了小說、詩歌、散文(包括雜文、小品文)外,還有傳記文學、評論、論文專著和大量的譯著,這些門類的作品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哲學、宗教、民族、曆史以及國民性問題,幾乎無所不包。說他是部“寫作機器”,毫不誇張。他的《新的文評》和《中國文化精神》、《平心論高鄂》以及《信仰之旅——論東西方的哲學與宗教》等評論、論文專著,見解獨到,邏輯嚴密,結構嚴謹,論據充分,知識豐厚,文風樸實,在廣大讀者中產生良好影響。他還寫過《蘇東坡傳》和《武則天傳》兩部傳記文學,並把蘇東坡的詩詞譯成外文,介紹到外國讀者之中。
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雖然寫於20世紀30年代,但在幾十年後卻掀起閱讀熱潮。海峽兩岸的諸多書商不約而同地出版發行《生活的藝術》,從中領略和體會平凡生活的知識、技巧、智慧。在講到人生的快樂時,林語堂在這部書中寫下“快樂哲學”的章節。他提出:“隻有快樂的哲學,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學;西方那些嚴肅的哲學理論,我想還不曾開始了解人生的真義。在我看來,哲學的唯一效用是叫我們對人生抱一種比一般人較輕鬆較快樂的態度。”可以說,這樣的快樂理念,是老莊快樂哲學的現代表述。在講到休閑時,林語堂說:“享受悠閑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閑的生活隻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這種不花錢的休閑,這種用愉快情緒作為休閑底色的理念,是很可以博得普通民眾認同的。在談到人和土壤的關係時,林語堂說:“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裏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優閑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麼輕鬆,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嚐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把個人連接於母地母語,這樣的情懷怎不令人認同?在講到藝術的時候,林語堂指出:“藝術應該是一種諷刺文學,對我們麻木了的情感、死氣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種警告。它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裏保持著樸實真摯。”在講到人生的殘酷性時,林語堂說:“人生是嚴酷的,熱烈的心性不足以應付環境,熱情必須和智勇連結起來,方能避免環境的摧殘。”這類富有哲理性的至理名言,這種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經典語詞,這些帶著啟迪點撥性的話語,在《生活的藝術》中隨處可見。這也正是許多涉世未深的青年們,之所以熱追熱捧該書的原因所在。
據說,林語堂的這部《生活的藝術》在美國重印40次,發行總量超過百萬,並被譯成英、法、意、荷等多國文字,成為歐美各階層的“枕上書”。如果說,《京華煙雲》在國內影響深遠,那麼在國外,這部《生活的藝術》卻是超過了《京華煙雲》的傳播力、影響力和知名度。
還值得一提的是林語堂早年寫的《吾國吾民》。在中國內地,這本書也被用以《中國人》的書名出版。我曾經看到的一個譯本是由賽珍珠作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本的書。全書分兩大部分:“背景”和“生活”,共10章,包括中國人、中國人的性格、中國人的心靈、人生的理想、婦女生活、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文學生活、藝術生活,以及中日戰爭之我見等方麵。我是一個對國民性感興趣的讀者。當我讀到書中“文化的穩定性”一節時,我被深深地吸引。林語堂說:
這種所謂的種族耐力與活力盡管受到中國中產階級退化品質的影響,但還是使中華民族曆經政治劫難而生存下來,並吸收了外來民族的血統得以再生。這種耐力與活力,部分是體質上的,部分是文化上的。而使種族穩定的文化因素之一首先是中國的家族製度。這種製度有明確的定義和優良的組織係統,使得人們不可能忘記自己的宗係。這種不朽的社會組織形式,被中國人視為珍寶,比任何其他世俗的財產都寶貴,甚至含有一種宗教的意味。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種禮儀,更加增強了它的宗教色彩。對這一套東西的意識也深深地紮根在中國人的心靈之中。
林語堂從種族“耐力與活力”的視角切開,把中國這樣一個民族之所以得以“再生”的原因歸結於“吸收外來民族的血統”,包括體質和文化兩方麵,這在其他談“國民性”的文章中尚未見到。林語堂在這裏揭開了一個秘密:即中華民族何以有著超強的生存能力?文化的穩定性是其奧妙。而“家族製度”的產生與延續,乃是這個民族有著超強穩定性的首要根源。許多學者在論及中華民族超強穩定性,掀開的視角往往是“超強的農業穩定性”。這是從生產生活的角度言說的,這樣言說帶有其豐富的社會學含義。但林語堂不同,他在這裏強調的是“血緣種族”和“宗親製度”,具有種族學和製度學(包括社會民俗學)的多種含義。
三
林語堂的文學素養博大精深。他像一條浩瀚無垠而澎湃洶湧、綿延不絕的大海。他的文學底蘊和東西方文化涵養深厚,就像深不可測的汪洋。像我輩這種愚鈍而難以教化的晚生,能夠從他這條文學海洋裏吸納萬分之一,就很了不起了。在“五四”以後的福建籍文學家中,幾乎無人可以望其項背。福建作家與外省相比,雖散文成就不錯,但小說一向較弱。恰恰林語堂在小說方麵成就斐然,可以同茅盾、巴金、老舍、鬱達夫等一批頂尖級的文學大家媲美。當我在20世紀80年代還是一名文學青年的時候,讀到林語堂的長篇小說《紅牡丹》,就受到極大的震撼。《紅牡丹》講的是清末光緒年間一個年輕美貌的寡婦的愛情故事。女主人公牡丹喪夫後,不忌當時社會議論風聲,敢於衝破傳統思想牢籠,大膽地追求個性解放和愛情婚姻自由。她先是與堂兄梁翰林相愛,繼而與初戀情人金竹絕情,又與詩人安德年狂戀,這些人不能滿足她的性欲和情感需求,於是她最後嫁給了身強力壯的平民青年傅南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