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親情鄉戀篇(2)(1 / 2)

情真真道出一生的美好追求;意切切傾出他對兒女們的由衷期盼。蒼天負人,六十三歲的慈父就這樣撒手人寰,

給我們留下的,隻有對他老人家永久的無盡思念。

含淚凝望墳前草,猶見慈父影彰照。萬語傾訴無聲處,燒盡黃紙孝徒勞。恨天無義不講道,愛憎不分亂下召。吾父人傑冤歸去,最痛無緣獻壽桃。

懷念嶽母大人

二○一二年二月

嶽母離開我們已二十年。在和我們共同生活的十一年中,她的為人處事、高尚情操,難以忘懷。書此一首,以寄哀思。

生不逢時亂世間,糠菜難慰肚中寒。學府門對紈絝弟,孔子不結丐中緣。天生大智冠眾男,滿身正氣不畏權。仗義直擊不平事,無理從不亂糾纏。

一生節儉無貧言,缺食肚饑誌當餐。坎坷難移巾幗誌,剛正不阿到終年。仁母風範齊前賢,大風應唱閨中嬋。夢中捎去兒女孝,清明時節再獻錢。

高考有感

二○○五年一月

為登皇榜學子難,曉星殘月伴三年。殿堂不憐苦與累,盤道無情亦登攀。最是父母痛無言,為子吃好備美餐。三載萬時有期日,一生半情無須還。

水調歌頭·夜思中秋節

二○一○年八月

中秋全家團圓,山珍美食共餐,舉杯暢飲名酒,無限欣歡。夜深不能入眠,想起四十五年前今時,家境貧困,三餐難食。中秋之日,父親滿臉愁雲,沒有錢買上六塊月餅,分給我們兄妹六人,愁容和慈心寫在臉上。當時我雖年少,看在眼裏,記在心上,立誌長大,讓父親過上好的生活,以孝報恩。然因他過早去世,無以報答,故寫此首憶古惜今。

月圓又中秋,無眠思飛遊。四十五年此刻,慈父望月愁。不想美酒山珍,僅需月餅六塊,唯有夢中求。抱恨中秋日,何人定節憂。轉眼間,父離去,幾十年。常懷慈恩,恨天無情回敬難,人間悲

歡離合,天律無人改觀,無奈心祭奠。但願全家安,歡樂常團圓。

老人心

二○一○年四月

歲月如梭催人老,哪知人老心未老。老不舍心心更熱,最怕兒孫過不好。後生當明老人意,莫為牢騷生煩惱。

風刀雨劍越秋霜,惜綠懷花憐心腸。焉知飛雪不是雨,白絮裹住綠衣裳。青稞不解身發黃,紅葉落地化泥漿。少有鬆梅感恩在,春來禾知雪如娘。

享受

二○○一年二月

與好友張鳳岐弟相互交流閑談。那種無拘無束無障礙、同誌同道同認知的彼此交談,就是一種美好的精神享受。不知中半天已過,日落西山,卻有恨日不停午日間,催散星月夜晚來的感覺。

半斤歡樂二兩愁,與君暢敘如水流。忘卻留下紅日住,心聲未盡星漫頭。

摯友

二○一一年八月

我的親戚、摯友劉金生,做人正派,為人耿直,重義重德,穩重大氣,書墨精到,言辭透骨,行醫救人,是我內心崇敬的摯友之一。每每與之交談,如飲甘泉,總感時短。隨贈一首。

懸壺三指消病根,下筆透紙寫清音。語出一言亂絲斷,胸藏史卷做庶民。囊羞誌富德為本,義度親朋不阿神。評說褒貶任他論,無愧良心自高人。

童友

二○一○年十一月

今遇多年未見的童年故友,已是滿頭白發。驚異之餘,對鏡自看,方知歲月無情,感慨而發。

喜遇故友當年娃,滿頭青絲變白發。舉樽對月醉看鏡,方知自己滿臉砟。

治家

二○一○年十二月

揮風掃雲乾坤宰,呼雨潤禾如神來。千聰難理家務事,癡呆糊塗乃高才。

拜年

二○一一年春節

農村的舊習,農曆大年初一,人們互相串門,祝福拜年,一年來的言語不周和諸多的不睦之事,全部化解。這種傳統的過年習慣,亦是社會和諧安定的有效途徑,值得提倡。

炮竹息聲人不閑,走鄰串親忙拜年。鄰裏不周欠睦事,祝福一拜怨化煙。

燒青磚

二○○○年三月

家鄉的小土窯,裝上人工摔成的土坯,窯頂上邊封上一尺半厚的土,修成水池狀,壓實。然後在下邊火眼裏燒火,經過三四天的不斷燒煉,當土坯變成白紅色水一般融狀,即把窯頂土池灌滿水,不斷滲,不斷加水,三四天停止,水淨出窯,即成為漂亮的青磚。我青年時曾跟著燒窯師傅打過零工,至今記憶猶新。

口吞禾柴烈火燃,頭頂水霧衝天漩。七天煉成全身鑄,走出土窯披青蘭。

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