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落雨的黃昏。住在隔壁B單元的蘇姍突然登門造訪,令我驚訝不已。
我和她雖然都是來自中國大陸,但萍水相逢在這棟公寓大樓裏也隻是見麵“哈囉”一聲而已。她那似乎是出於無奈才勉強從嘴裏吐出來的“哈囉”,有一種拒人千裏的味道。
正因為此,我怕在院子裏見到她,見到那莫名其妙的高人一等的態度。
想不到,蘇姍竟親臨寒舍,還帶來了滿臉蝕骨的悲哀。
原來,她的母親不辭而別,離家出走了。
這是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蘇姍幼年喪父,是母親含辛茹苦將她撫養成人。當蘇姍的同窗學友,一個個展翅飛出黃土地時,她隻能眼望藍天,在心中默默咀嚼青春美夢。知女莫如母,母親用生命為蘇姍築成了通往澳大利亞之路。
蘇姍是澳洲中國留學生中比較幸運的一個。她在語言學院和一個來自香港的小夥子傑克由同窗友誼發展到走進婚姻殿堂。小家庭的生活美滿和諧,但蘇姍無法忘記國內的母親。在征得傑克的同意後,她將母親接到澳洲。然而,隨著母親的到來,家庭矛盾也隱約顯現。蘇姍和傑克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母親幫助打理家務,這本該令家庭生活更為和諧,何況,母親又有社會福利部的養老金。但問題不是出在金錢上,而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造成的隔閡。傑克自幼生活優裕,自然大手大腳,而在貧困中掙紮出來的母親,自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學。她驚訝地發現,女兒嫁雞隨雞,變成了一個不懂節儉、鋪張浪費的闊太太了。
母親來之前,蘇姍和傑克從不吃剩的東西,全部扔掉。
可母親來到之後,她卻總是瞞著他們吃剩的東西。對此,蘇姍還能理解,畢竟她是母親帶大的。可傑克就無法忍受。家中的冰箱常常是貨滿為患,但母親就是舍不得把吃剩的東西扔掉。
一個星期天,傑克看見嶽母偷偷地在廚房裏吃昨天晚上剩下的東西,氣得火冒三丈。他奪過她手中的殘羹剩飯,將她帶到中國城的一家酒樓。他給嶽母要了一桌子美味,可她卻默默地流起眼淚來。望著嶽母的淚水,傑克的眼睛也濕潤了。他握著老人家的手,激動地說:“媽媽,求求你,你就輕鬆地和我們在澳大利亞享受晚年吧。別說你有養老金,就是沒有,我和蘇姍也能養得起你。”
然而,自幼就融入血液的觀念無法改變,蘇姍母親的勤儉持家不但沒有停止,反而變本加厲,發展到大街上。
澳洲人常常在垃圾清運日前夕將舊物扔到街邊的堆放處,蘇姍的母親似乎在別人棄置不用的舊物中發現了基度山寶藏。不知出於何種動機,她將一些半新半舊的東西一一撿回。於是,家中的汽車庫變成了二手貨商店、舊物收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