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事物的結構,或者說文學作品的結構,是不可能被我們說盡的。不同領域的人提出不同的結構觀,不同理論研究又會提出不同的結構模型,這就說明有無數視點看待結構,而每一個視點都會提供一個關於結構模型的分類。顯然我們不能把人類有文學產生以來的所有作品都讀一遍然後用統計學原理分一個類,同時也沒必要。我們所需要的結構模型,一方麵它具有認識作用,另一方麵對創作具有實踐作用,或者還有一個作用是它盡量地、能較全麵地概括小說曆史發展以來的典型模型。盡管這樣,我們要做到比較完全的歸類仍是困難的。這裏我們先不要急於結構分類,先看看一些關注結構模型的派別,考察一下他們結構模型分類的原則與方法。然後再具體分析一些結構模型,特別是從創造方法上看,能為我們今天寫作可用的結構模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作者個人創造性的結構類型,個人獨特的結構方式才是小說家終生奮鬥的。
現在說結構模型的研究。對結構問題提出研究而且還提出自己分類原則和方法的理論家不少。有埃德溫·謬爾、普羅普、托多羅夫、塔迪埃、托馬舍夫斯基、諾思羅普·弗萊、烏斯賓斯基、巴特爾、格雷瑪斯等人。我們這裏有代表性地說說幾個人的觀點。
首先說說埃德溫·謬爾的結構觀。他在1928年著《小說結構》一書,從結構的整體原則上把小說分為情節小說、人物小說、戲劇小說、紀年小說四個大類。情節小說最容易確定,也不會引起誤解。整個小說是以故事情節為驅動力,一部小說中事情必然發生,而且依照一定程序進程發現,有主要情節和次要情節。主要情節決定一個長篇的骨架,情節與情節之間的連接與轉換是序列。國外的《基督山伯爵》,國內的金庸的武俠小說都是明確的情節小說,它的原則是小說中由情節驅動,主要情節在小說的內部進行運動,並且有頭有尾,有發展和高潮,有事物的矛盾衝突和發現。以情節為主的小說很多。中國有《三國演義》、《西遊記》,外國大仲馬是一個情節小說高手。
人物小說,是指情節降到次要地位,沒有突出的情節去構成連續性的事件,一切情節也不為目的所趨向,人物不能視為情節的一部分。人物是獨立的存在,情節附屬於人物。人物最初便有自己的各種特征,並不需要展示人的新的本性。按謬爾的觀點,《名利場》是典型的人物小說。它的人物自始至終就有這種不變的完整性,人物靜止得像肖像畫,他們隻有特定的個性。這被福斯特稱為扁平人物,類似魯智深、李逵那樣的人物,這類人物是他特有的不變的性質,而不是一種缺點,不能因此而判斷人物小說價值因此而低估了。從情節小說到人物小說是一個發展,同時這兩種小說也在融合。在情節中人物可以推動發展,在人物中情節可以用以表白人物。這方麵結合得好的有《湯姆·瓊斯》。這是一個人物情節融合比較好的典型作品。菲爾丁這部作品是流浪漢小說,出現了眾多人物,情節極為複雜,被柯勒律治稱為的文學史上的三個著名的情節,表明他的情節是經過周密的構思而不是自然展開的,他設計了一幅幅生活畫麵。那事件都安排得入情入理。這個小說主要人物是湯姆·索菲亞(湯姆的戀人),布力非(和索菲亞訂親的丈夫),通過家產分配,婚姻關係變化一係列情節表現一個家族的命運,由中心人物串起一係列場景,有大量的人物:甄可敬、布麗奇特、詹妮、帕特裏奇、魏思頓、沃特斯、南希、貝蒂、南丁格爾等眾多的人物在情節中穿織,均對故事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從而表現了一幅比較開闊壯觀的社會畫麵。
戲劇性小說,是指很好地解決了人物與情節的脫鉤狀態,使二者成為有機的部分。人物的性格、特質可以決定情節,而情節的發展中又可以改變人物的命運,他們彼此照應,互相不可分離,共同朝著一個目標結局進行。戲劇性小說可以是悲劇的也可以是喜劇的,視其人物與事件的性質而定。小說一定要表現出複雜人生,命運起伏跌宕,情節曲折複雜,這就產生了緊張的人物關係與情節氣氛的濃烈。戲劇性小說就是用這一個特點把讀者強烈地帶入其間。小說中的一切力量都在衝突蛐平衡,平衡蛐衝突中發展,人物關係交織在一起,情節也彼此咬合的,人物與情節有高度的一致性。這方麵代表性作品有《還鄉》、《簡愛》、《呼嘯山莊》。繆爾認為《簡愛》是一本真正的戲劇性作品,因為人物的特性左右著情節的發展。《呼嘯山莊》比前兩部都好,因為必然性與自由之間的平衡性得到了很好的處理,這兩種力量互相影響形成強力,但其強度又是平衡的。他的情節還是有謎一般的性質。可以這麼說,情節小說的情節是環環相扣的推進式,人物小說的情節是擴展式,戲劇性小說情節是集中的設計式。
紀年小說基本順著兩個維度:一,某個主人公的人生經曆必然是由小到大的,表述一個人的一生,人生命運隨客觀時間展開並與之同步。命運結局之後,時間依按曆史規律前行。二,表述巨大的社會曆史進程,社會畫麵是按曆史演進的。保持某種曆史的真實性,事件具有廣闊的空間感。這類作品典範文本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
注意繆爾的結構模型研究是從一個作品的大的構成要素而言來分析的,即人物、情節、事件、時間、空間。他的意思是,某種要素在小說中占的比例不同,功能發生變會影響其他的要素,判斷一個小說的形態主要從作品中某一要素的位置、分量、功能、作用來確立。每一個類型小說有一個最主要的要素在起支配作用,情節性小說是情節,人物性小說是人物,戲劇性小說是悲劇和喜劇因素,紀年性小說是時間與空間的分布。他找出了每類小說中對結構起支配作用的元素。但是具體的結構形態的特色、作用、性能談得少,而且他的結構觀念與具體的結構術語都是含混的。僅是一個結構的外形判斷,而沒有真正深入結構的內部來研究結構各部分功能、機能以及部分與部分之間如配置。
第二個人是伊夫·塔迪埃,他是以20世紀的小說結構模型來研究的,總體上把小說分為開放性結構和封閉性結構。
具體類型有個人成長模型。這種小說順著個人成長發展來組織結構,情節是進行式的,書名會直接點明個人,或者用主人公象征(某物、某地名、某標誌象征主人公的生活與精神特質),人物成為全書聯結的紐帶,或者由人物驅動情節,這個人物的命運結束了,小說也就完成了。馬斯·曼的《托尼奧·克羅格》,《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白日》,伍爾芙的《達洛威夫人》。另外如《鴿翼》、《陰影線》、《魔山》、《林中陽台》、《人的命運》、《追憶似水年華》、《約翰·克裏斯朵夫》等小說都屬這一類。
家族式模型,小說圍繞一個家族的發展與衰亡進行,在家族裏基本按親緣關係聯結,等級是代屬關係。也有寫兩大家族之間的衝突,性質沒變。馬丁·杜加爾的《蒂博一家》是典型的例子。寫的是家庭兄弟之爭,一個代表秩序,一個是象征,但他們糾結與父親雅克·蒂博代際之間的衝突。喬治·杜阿梅爾的《巴斯基埃家族史》,父親代表一代思想與三兒兩女中的衝突,母親則成了犧牲品。把個人曆程延續成整個家族的曆史。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寫的一個家族沒有後繼者最後結束。家族史小說一般都是從繁榮的鼎盛而衰落下來,中國的《紅樓夢》便是如此。
社會模型。集中一個曆史斷麵表現一個集體的命運。這類小說有兩個特點:一是有一個集體的代表人物,典型象征。二是按曆史年代或時間,或代際,或曆史事件的階段性,針對某一曆史時間結束而小說完成。如薩特的長篇三部曲《自由之路》。他寫的是個人成長史,但卻是以年代分期以曆史重大事件為間歇的。最為典型的有於勒·羅曼的《善良的人們》。此小說共27卷,從1908年寫起到1933年止。表現了法國四分之一世紀的社會巨幅畫卷。這27卷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每一卷都不能單獨抽出來。
個人、家庭、社會三種模型的小說均是封閉性結構。小說的標題、章節、分卷很細,有明顯的標記(或時間、空間、人物、事件的)。許多人重複在一個地方一個空間,或者一個家庭,表明這些人群都是有某種關係的聯結,最後宣布小說結束時一切人物、時間、故事都停頓下來了。封閉性結構故事是完整的,線索是清晰的,所有的矛盾關係最後總有一種方法決斷結束的。大致像一個封閉的圓環式的,從起點到終點走了一個循環過程。
破碎結構模型。小說全由雜亂無章的碎片構成,典型的有索萊爾斯的《女人們》。全書六百多頁全是斷斷續續的碎片。沒有特別長句的連貫,如一個人自白時的夢話。1912年德國作家卡爾·愛因斯坦的《貝布坎與追求奇跡的人》問世,便出了奇怪的立體小說。讓·科克多的小說《波多馬克》全是雜亂無章的片斷,還有三分之一的圖畫。在美國的法國人菲德曼的小說《要就要不要拉倒》,全書均是用文字拚起來的圖案。每個人在小說中都不停地大聲地說話,全文僅是做了一個誤會遊戲。
粘貼法結構模型。塔迪埃分析了兩部小說,是馬克斯·恩斯特的《女人的一百個麵孔》、《慈善的一周》。這兩部小說從19世紀的插圖小說和百科全書剪輯拚湊而成。斯皮斯找到了大量材料的來源並說明它們產生衝撞的效應。一種方法是在同一意象內粘貼上若幹來源不同的剪輯材料。另一方法是以一種意象到另一種意象之間留下巨大的反差,二者粘貼時毫無理由。這一方法主要為超現實主義小說家而用。阿拉貢的《巴黎的農民》和布勒東的《娜嘉》也是使用的粘貼法。
拚貼模型,或者是蒙太奇模型。其實拚貼是自古而來的一個寫作小技巧,把兩種不同事物偶然連接在一起產生反差的效果。俄國愛森斯坦把它明確為電影中的蒙太奇。塔迪埃認為福克納的《野棕櫚》是最成功的拚貼法小說。他把野棕櫚和老人兩個故事拚在一起,每個故事包括五章,作者從第一個故事的一個章節進入故事的另外一個章節,以此類推,每一章節署明故事的標題。布托爾的小說《程度》發明了立體拚貼的技巧,後來羅伯·格利耶在《金姑娘》也使用了空間拚貼法。意大利的卡爾維諾的小說《寒冬夜行人》實際也是拚貼法,他是利用一個人的閱讀方式查找誤差開始把11個互不連貫的故事拚貼在一起,如同一張桌上幾個相同的抽鬥,你可在位置上隨意互換。
隨意結構模型。這個結構模型與超現實的自由聯想寫作和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潛在文學工場有關,簡單說,他們主張小說內部有奇異的自由配置,在中國能看到的小說有格諾的《風格練習》,科塔薩爾的《跳房子》,卡爾維諾的《命運交叉的城堡》,喬治·佩雷克的《人生拚版圖》。例如還采用一種S 7的方法,隨意拿一本小說,一部字典,用字典某詞條後的第7個詞替代小說中的該詞條,以此類推構成一部小說。有點要注意的是,小說有些像玩遊戲,但在組合中一定要結合現實世界的生活拚貼,盡量開掘現實世界的多種可能性,找到現實生活中那些意想不到的麵孔。
未完成結構。這種結構分兩種:一部分是作家本身並沒有完成它。卡夫卡的《美國》、《城堡》,穆齊爾的《沒個性的人》,中國的《紅樓夢》。另一種是作者有意地使作品成為未完式。例如作品有意刪除結局部分,或者結局該出現,有意讓它懸置起來,這樣讓人猜想結局時,餘味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