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結構的創造或未來(1 / 2)

上麵我們對結構模型的展示與分析予以足夠的重視。其實我們應該把視點移到結構的創造性來,探討成因、特質及未來。先談談對未來結構的看法。他也許走兩條路,一條是自由式的,看不到明顯的結構模型,而隱在地受製作者心理一種結構性的力量,這從後現代小說中的零散混亂可以看到蹤跡,作者越來越不在意文本的表層結構。另一條是越來越講究精美的結構模型。結構具有實驗性。這是從後現代建築獲得的啟發,反對傳統的和諧對稱,突出形式的怪異與空間的迷宮式。這有可能導致真正的結構小說派別產生,而不是結構主義分析的敘事學含義。總之,它會更多元多維地把結構帶向兩個方向,使結構處於更開放性的狀態。關於結構的創造我這裏要強調如下一些要素:1,個人的心理結構能力決定文本結構。一定要客觀地分析個人心理,包括血型、性格、生命欲望能力,它決定文本結構的大小和美學風格。某種意義上含有人類原型的力量在中間。例如有的作家一生習慣寫短篇小說,契訶夫,歐·亨利,愛倫·坡。而福克納,托爾斯泰,巴爾紮克適合寫長篇小說,即便同是短篇小說或長篇小說也是由心理能力決定他的結構特征和審美風格。但是結構大小和風格各異並不證明誰好誰壞,各自均可發揮長處。2,句子的結構影響文本的結構。這話的意思是要我們重視句子的結構。這是敘述學帶給我們的啟發,結構分析從詞彙、語法、語義、序列、情節入手,都是最小單位,實際上這些最小單位影響決定了整個文本結構。這很好理解,凡屬有巴洛克氣質的人一定是講究句子的綿長,厚重、有力、氛圍、韻律。這種長句便決定了大結構的文本,而有些氣躁而尖利性格的人講究句子短促有力、幹淨、辛辣,那他的文本結構一定是濃縮凝練的。因此我們說作結構練習實際上是作句子練習。長句往往有一種渾厚的力量,句子複雜實際是意象的複雜。使表現力層次豐富多彩,但長句必然使他的謂語負荷太重,用幾個謂語拖著,因而減緩了它的節奏與速度,使文句無法明快,整體運動無疑是會有滯重感,但它合乎巴洛克繁複錯雜的表達。短句節奏明快,動作幹淨,敘事推進速度也快捷,比較容易集中和簡潔,這樣的句子會甩掉很多修飾語,使句子瘦勁,樸實,但它又缺乏綿軟複雜的韻味。可見長句與短句各有特點,它們各自形成文本風格,文本整體的結構特征也會因它而定型。情節結構的,要快速、運動、有力,那麼句子便不能太長。而人物心理結構的,要有反思、辯證,揭示心理的複雜狀態,便會出現長句。結構和句子的關係極為密切,從小的單位說,句子也是有結構的,由小的結構推衍到大的結構。據我多年的體會,你在意識狀態下大致確定一個作品是短篇小說,中篇小說,或長篇小說時,你落筆下去便開始對句子要有控製,一個極短的小說你不能讓句子拖泥帶水,也不要使用那麼多長句。

這就決定了它的結構也是幹淨簡潔的。因此,句子與結構的關係是很直接的,長期以來句子與結構二者關係並沒為寫作者注意。3,思維對結構的決定。你會說人的一切都是思維決定。我們說思維對結構的決定,是講思維類型對結構的影響。每一個人的思維習慣是長期養成的,也會形成一種模式。例如說一個人習慣三段式,一個人習慣辯證式,一個人習慣線性思維,這三種思維習慣便是三種結構模型。看到這一點很重要。它給我們帶來某種結構上的優勢,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在無數文本中破除這種模式思考,突破思維的局限,創造出更多新穎的文本結構。一般說來,再優秀的作家一生創作都會有他的結構模式的習慣,正因為優秀,他會在創作中貢獻許多新的結構模型,可怕的是一輩子隻用一種結構模型,采取舊瓶裝新酒的招式。那他永遠也不會有結構上的獨特創造了。可見突破結構模式,根子得抓思維訓練。4,個人學識的豐厚是結構變化的根本。對於結構我們首先強調的學。魯迅先生寫小說,最早也就是看了百十篇外國小說做起來的,摹仿結構這是所有寫作者起步走的路。當寫作已水到渠成了,便不能滿意摹仿的結構。而是根據你選擇的材料、主題、內容的特殊性,量體裁衣,創製出許多結構的變體。大家寫作到了爐火純青的時候,結構不能束縛他了,進入自由創作,結構會到一種自由境界,所謂怎麼寫都行。這時結構隻是一種手段。我的意思,最後是有意識的結構創造。永遠記住的是,一個沒有結構創新意識的作家決不會創造出新穎的結構。結構的創造既有頓悟的因素,也有目的的創新。止於今天結構的創新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前人已經給我們提供了無數結構範例,有時候你苦思冥想得到了一個結構便以為是創新了,但翻開古今中外的小說,你依然隻是前人結構的一個變體。創新也許成為許多人一輩子的夢想。5,先驗的結構模型。許多人不承認先驗的天才。我認為許多東西是先於你個人在冥冥之中存在的,結構也如此,許多時候隻是我們沒發現。許多兒童在白板時期便有對某事物傾向性的喜好,你可以說是知覺,但這個知覺從哪兒來?一定是他的先驗模型。人類有先天的格式塔審美,對圓形及一些特殊色彩的趨同,這是先天的,甚至後天文化教育也不能改變你某些東西,但它仍然很頑固地存在於你的意識與心理。有的人對某種東西不怎麼學便會,有的人刻苦地學卻達不到目的,這些一定與個人本能,與先驗能力有關。我說的先驗創作是有作用的,開發智力而去運用它。並不是有先驗能力,不做後天努力的,也需要艱苦卓絕的努力,方能達到效果。對結構創造我提出了五個方麵的想法,還有很多,我沒認真總結,這是很私人性的意見。對我自己而言,它曾在創作中發揮作用,不知道它是否有普適性,我想,注意這些方麵總會有好處的,從世界文學發展看,所有的創造都會有前輩的蹤跡和印痕,但最終有大成果仍是自己艱難困苦的努力才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