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後記(2 / 2)

這部書有一個技術性的問題需要說明一下,《小說技巧》當然是從作品的分析、總結出來,但中國並沒有一個權威性選本,所以大量小說實例我選自美國大學的教材和新批評的小說權威選本,前者為《世界小說一百篇·美國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後者為《小說鑒賞》。還有一些實例來源比較偏,估計讀者難找到原作,我盡量依原著內容而高度壓縮轉述,這樣讀者和學生可以不必為找原著犯愁。有一些個別例子不好找,隻好就個人創作舉證,當然僅是幾個很小的局部。這部看似簡單的書,實際引證的理論書有好幾百種,同時論文也是近二十年的心得,我盡量讓該書傳係和中西已有的小說著作區別開,其論說性、分析性語言是絕對的獨特個性的顯示。肯定會與眾不同。感謝我的學生曹倩、郭祖瑩、李寧等為我這本書稿所做的工作。放假的時候,同學們都問,劉老師,你的書什麼時候出來。(止於新學期時,河南的作家、評論家在打電話問,你那本《小說技巧》的書啥時候出來呀,一定給兄弟們搞幾本。)葉子女士經常關注我的寫作,在北京為我搜集資料在此一並感謝。她和王潔把我的手稿裝訂成冊,王潔每天背著它橫越北京,在她辦公的地方閱讀。特別要提及的是我兩位河南籍的小兄弟:馮炬明與王儉印,炬明是目前國土資源係統小說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家。儉印在北京十九中工作了十多年,我們倆幾乎走遍了北京的所有書店,他們兩個的情誼讓我感動。我感受至深的是,這部書稿凝聚著文會許多心血,我寫完一章,她利用晚上業餘時間給我打印一章,並把電子文本發給《芙蓉》雜誌。在北京飛雪的一個冬夜我去看望一個朋友,他很健談,話裏話外便覺出了這個世界所有的人都欠他的。深夜我踩著雪花回家,清寒的思緒,在古城的街巷纏繞,在反思中,我突然悟出這個世界誰也沒有虧欠你的,隻有你虧負所有人的。哪怕是陌生人一次一個遙遠的問候。由此而論,我虧欠俊石先生和家文先生(多次催要我的寫結構的那一部分,他說準備寫一部長篇,先要參照研究一下結構問題。)的便是車載鬥量了。另外,我還要真摯地感謝河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張生漢先生,他在教學上給予了我大力的支持。也許正好是這種感恩的心理,我就會更心平氣和地為這個世界貢獻自己生命的力量。

劉恪

2006年春節於北京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