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木蘭原是此花身(2 / 3)

在揚州,他聽了太多杜牧的風流韻事。當年牛僧孺為淮南節度使,聘杜牧入其幕府為掌書記,居揚州。自此杜牧整日流連青樓酒肆,宿醉不歸。牛僧孺不放心,常派人暗中保護,並要求所派之人及時通報杜牧的行蹤安危。後來杜牧調離,牛僧孺語重心長地勸他萬不可再“風情不節”,並拿出當時為了保護他、手下人傳回的滿滿一筐平安帖給他看,杜牧羞愧不已。“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正是他此段生活的真實寫照。

然而,與義山齊名的杜牧,已於大中六年先他離世了。盡管他和杜牧並不是特別熟悉,但人活世間,難得有才名相當、並足而立之人,他們是彼此的一麵鏡子,可以彼此參照,彼此相惜,或者,彼此互為假想敵。但是,一旦其中一個不在了,那瞬間的孤獨不是常人所能領會。義山會覺得,他的暮年已經到了。他的生命,已行至山窮水盡。

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春,柳仲郢奉朝令調回京城,升任刑部尚書。義山也隨即離開揚州。健康問題使他喪失了最後一絲對未來的期盼,他沒有跟隨柳仲郢回京,而是直接回到了老家河南滎陽。

他需要靜靜地休養身心。也或許,他知道大限的日子已經臨近。無論如何,他要回到故地,他一生流浪漂泊,沒有衣錦還鄉,卻可以魂歸故裏。他的生命生養於斯,最後,他要將自己的肉體和靈魂還給這片土地,這裏有他的血脈,有他的親人,有他年少時純真無邪的初心。

冬天,很快又到了。一場漫天大雪,飄飄揚揚,把滎陽的草木山川織成一片銀白的世界。雪光返照在屋內的病榻上,使得義山的病容瞬間閃現出一層淡淡的光芒。也許他等這場雪等得太久,他累了,於是輕輕地,合上了雙眼……

屋外,雪花狂舞不絕,像一場無聲的葬禮。

此時是唐宣宗大和十二年,即公元858年,義山享年四十六歲。

虛負淩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

良馬足因無主踠,舊交心為絕弦哀。

九泉莫歎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崔玨《哭李商隱》

虛負淩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他是姿儀秀偉的李商隱、憂鬱多情的李商隱、才冠晚唐的李商隱、半紀漂泊的李商隱。

他愛過痛過、哭過笑過的一生,像夜空裏的煙火,已沒有半點煙靄可尋;可他在詩裏的每一聲哀歎、每一次呼吸,都留下了時光生動的影子,在那裏,我們看到了一個曾經走過的、真實的靈魂。

木蘭花

洞庭波冷曉侵雲,

日日征帆送遠人。

幾度木蘭舟上望,

不知元是此花身。

關於這首詩的由來,向來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比較可信,說義山作於長安館舍;第二種說法,將這首詩歸到了陸龜蒙名下;第三種說法有奇幻的色彩,說此詩是義山魂魄所作,彼時義山已離世多年。

前兩種說法《古今詩話》中有載:義山遊長安宿旅舍,客賦《木蘭花》詩,眾皆誇示,義山後成,客盡驚,問之,始知是義山。一雲陸龜蒙,誤。

遊長安宿旅舍的日子,當是義山移居長安之前,那時,他正值年少,雖然清貧,卻有滿把的青春好年華。試想,那時的義山,才華絕代,意氣風發,在哪裏,都是那麼英秀出眾。他住進長安城的旅舍,可能是為了進京應考,既是應考,身邊自然少不了各地來京的學子,他們聚在一起吟詩作賦,是很自然的事情。

他入住的那家客館,聚集了很多學子,其中有人作了一首《木蘭花》詩,那詩一定也還是不錯的,否則不會引來那麼多人的誇讚。但緊隨其後,義山也作了一首,頓時,高下立判。彼時由義山造成的震撼效應,用“客盡驚”三個字來描述,實在是非常過癮。明明還在為前一首詩高聲喝彩,此詩一出,眾人方才驚覺,前首詩不過是神馬浮雲。如此神妙驚豔之作,出自誰人之手?一問方知,李義山是也。

第三種說法奇是奇了點,但私下認為更具美學效應。南宋姚寬編著的《西溪叢語》記載了這樣一個他稱之為小說的奇談:唐末,館閣諸公泛舟,以木蘭舟為題。忽一貧士,登舟作此,諸公覽詩大驚,物色之,乃李義山之魄,時義山下世久矣。

那是在義山去世多年後的某一天。那一日天氣有些陰冷,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上,雲水茫茫,曉霧侵雲。目光所及處,隻見迎來送往的船隻在湖麵上穿梭不停。此時,一隻惹眼的遊船悠然駛來,遊船上是一群閑雅文士,他們高談闊論,飲酒賦詩,逸興飛遄,縱情遊樂。其中一人提議:今日既然泛舟湖上,諸位興致正濃,不如以木蘭舟為題,各人賦詩一首吧。於是眾人紛紛埋頭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