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國外曆史懸案(6)(1 / 3)

阿提拉之死

當時並無任何一支武裝力量,能夠孤軍阻擋阿提拉在歐洲北部橫衝直撞。至於麵臨瓦解的羅馬帝國,士無鬥誌,當然更難攖其鋒。直到羅馬與另一個強大野蠻民族西哥德人攜手合作,在公元451年於莫裏加(現在法國東北部馬恩河沙隆附近)進行一場浴血決戰,才將阿提拉麾下矯捷的騎兵和箭無虛發的神射手打敗。

根據傳說,阿提拉當時想,與其束手就擒,不如葬身烈火熊熊的馬鞍堆中。匈奴人南遁,向意大利進軍,有一個時期且曾威脅羅馬城,不過那時他們已成強弩之末。至公元453年,這個軍事奇才死,匈奴人在歐洲所作的旋風式進軍也迅速結束了。

阿提拉死時47歲。他的死,猶如一生的其他事跡,富於神秘傳奇色彩。那時他還在意大利,決定再娶綺年玉貌的少女依麗迪-科做新娘(他原已有幾個妻子)。觥籌交錯的喜筵過後,一對新人進入洞房,以後就無聲無息了。到第二天晌午,左右疑心出了事故,便破門進入新房,看見依麗迪科處於休克狀態,而阿提拉則仰臥在血泊之中,顯然是因鼻出血不止而死的。

是不是年輕新娘謀害他?有些記載說她曾受到指控,不過匈奴人好像從不認為她有罪。按照傳統儀式,阿提拉由一批選出來的騎士安葬,這些騎士隨即被處死殉葬。據說騎士是一個個縛於馬鞍上,割斷喉嚨,所騎的馬則在墳墓周圍被綁牢,成為一隊可怖的殉葬儀仗。

“上帝之鞭”

阿提拉死後約500年得到一個流傳最廣的諢號,也可以說是聲名最壞的諢號——“上帝之鞭”。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10世紀摩德那主教用拉丁文寫的匈奴侵歐史裏。

毫無疑問,歐洲基督教徒看到亞洲大軍來臨,嚇得要死;也毋庸置疑,匈奴人於阿提拉在位19年間(公元434~453年),曾經劫掠不少教堂。但我們不要忘記,有關匈奴人的種種史實,都出自羅馬曆史學家和教會學家的記載。忠貞愛國的羅馬人和虔誠的基督教徒,將阿提拉描繪成上帝的大敵,當然有其動機。羅馬人需要一個幾乎萬惡不赦的壞東西,才能解釋他們“永恒”的帝國何以覆亡;阿提拉的一生,包括他血腥的結局,正好給教會借用,作為一個上好的教訓,警惕罪人。

事實上,匈奴人原是中亞細亞北部的遊牧民族。他們的名字也許出自2500年前中國史書中提到的匈奴。西遷之前的幾世紀內,匈奴人在大草原上過著打獵和采集食物的艱苦生活,沒有時間織布,用未經鞣製的獸皮蔽體,一直穿到破爛為止。匈奴人善於養馬,精於騎射,差不多一生在馬鞍上度過。據說匈奴人將肉塞在馬鞍下麵使肉軟化,然後生吃。匈奴戰士和坐騎息息相關。據說阿提拉於公元451年戰敗後恐被生擒,曾想跳入烈火熊熊的馬鞍堆犧牲。這象征一個偉大騎士極其壯烈的舉動。

早期匈奴社會由極多部落組成,各有一位酋長。酋長雖是世襲,也得有作戰才能。匈奴部落在4世紀西遷,尋覓比較豐腴的土地,先後和別的種族接觸,也發生衝突,最後更和羅馬帝國交戰起來。匈奴各部落在5世紀初期大致已經統一,而統一各族後的興旺局麵由阿提拉於434~453年締造。阿提拉看到族人過去雖然貧窮,工藝也十分落後,但具有極大的軍事潛力。於是,在他的獨裁統治下,匈奴人不僅成了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還成為善於經商的民族。

匈奴人迅速建立強大的帝國,全盛時期橫跨歐洲,從高盧北今人對古代中原地區諸部落的雜居、征戰、互相吞並的大致情況,有個清晰的輪廓,也是難得的寶貴材料。

相關鏈接——中國的匈奴人

匈奴人——來自蒙古大草原一帶所有遊牧民族的總稱,在公元前3世紀(戰國時期)興起,秦漢時期被稱作雄塞北,公元前1世紀,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將之擊潰,於是匈奴內服(南匈奴)或是西遷到西域(北匈奴)。

匈奴人很善於在馬背上作戰,還善於使用長矛、弓箭。在戰鬥中,他們剽悍精練,全民皆兵。他們發動一波連一波的西遷浪潮,是因為他們也受到了其他民族的攻擊和趕離。這種骨牌效應使得大量的人口向西湧進,到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甚至到了多瑙河、萊茵河那裏,形成了很難解決的問題。最後,公元476年,匈奴終於推翻了西羅馬帝國。

司馬遷說,匈奴人有名無姓;《漢書》上說他們有姓氏,單於姓攣提氏。《漢書》成書比《史記》晚,對匈奴了解可能的更深入些。司馬遷《史記》記載,早晨單於走出營地,去拜剛升起的太陽,傍晚,去拜月亮。在現代的電視劇裏,經常會出現匈奴人激動時會咧著大嘴喊一聲:昆侖神!不知是何方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