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國外曆史懸案(6)(2 / 3)

公元前201年,韓王劉信投降了匈奴。第二年,劉邦親自率領大軍征討匈奴時,30餘萬騎兵被匈奴冒頓單於在白登圍困了七晝夜,最後施計才逃脫了,之後,西漢采取與匈奴和親的政策。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轉為戰略進攻,進行了長期的攻打。公元前73年,西漢與烏孫聯合,兵20萬兵攻擊匈奴。同時遠交近攻,在匈奴周邊的部族實行策反,以便瓦解其內部。於是匈奴勢力漸漸衰敗。

因為天災、人禍以及漢軍的打擊,匈奴發生過兩次分裂。第一次:公元前57年,五單於並立的局麵使得呼韓邪單於歸於漢,帥眾南遷到陰山的附近。後來,郅支單於也退到了中亞的康居,呼韓邪部落占據了漠北。漢西域副校尉陳湯公元前36年發西域各國兵,遠征康居,殺了與漢作對的郅支單於,這樣就消滅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公元前33年,漢元帝把宮人王嬙即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於,又與匈奴恢複了和親。第二次:王莽篡漢後,匈奴的勢力有所壯大。但是,到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匈奴的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作了南單於,他襲用祖父呼韓邪單於的稱號,想漢請求內附,並且得到了東漢的允許。匈奴又一次分裂為南北二部。

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兩個部分,呼韓邪單於的孫子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投漢,稱為南匈奴,被安置在河套地區,後來被同化吸收;留居漠北的部分稱為北匈奴,89~91年,南匈奴與東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出居延塞(今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一帶),圍北匈奴單於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戰敗後,部分西遷,原來的地域被鮮卑占了,鮮卑是東胡的後裔,先祖被匈奴打敗後,其中的一支就居在鮮卑山。於是就以鮮卑作了部落名。那些未西遷的匈奴人也自稱是鮮卑人,融入鮮卑部落。西遷的北匈奴,後來就從中國史書裏消失了,不知所終。

“遣唐使”入唐目的隻是為了學習嗎?

從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裏,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

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規模龐大的“遣唐使團”

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此後,日本人憑借其地理位置的優勢開始絡繹不絕地前往唐朝,天皇政府正式派出的“遣唐使”數目也大大增加,達到了空前頻繁的程度。

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那一年,以犬上禦田秋為首的日本第一次遣唐使便到達長安。從此,日本連續不斷地派遣遣唐使。從公元630~894年的200餘年間,日本政府共向唐朝派出19次遣唐使,其中有兩次受阻而未成行,有一次是為了迎接前次遣唐使回國,有三次為護送唐朝使節回國。所以,實際算來日本正式委派並到達唐朝的遣唐使應為13次。但即使這樣,也可看出日本遣唐使的頻繁。

那麼,日本為什麼要向唐朝派遣這些人員呢?

“遣唐”究竟為何?

中國古代經濟文化在唐朝發展到了空前鼎盛時期,南洋、中亞、波斯、印度、拜占廷、阿拉伯各地大小國家紛紛派遣使節和商人前往唐朝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經營中國的絲綢、瓷器及各種工藝產品。

相比之下,更有地理優勢和進取精神的日本人更不會落後。為了學習中國的治國經驗和文化製度,天皇政府才派大批使臣、學者到中國參觀學習,在日本史書上遣唐使又稱“西海使”或“入唐使”。

遣唐使團初期規模較小,通常每次僅有一兩艘航船,每艘航船大約載120人左右。後來,使團的規模逐漸擴大,每次使用4艘航船,團員多達500餘人。因為遣唐使團通常都是4艘航船一起拔錨起航,又一起揚帆歸來,所以日本的文學作品往往把遣唐使稱為“四舶”。遣唐使團由政府使官、學習訪問人員和航海工作人員組成。

日本政府對派遣遣唐使極為重視。所有使團人員均由精挑細選而出,凡入選使團者一概予以晉級,並賞賜衣物。政府還對留學生給予優厚待遇,一般的船員免除徭役,使團官員予以一定程度的資助,希望他們學有成就,回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