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戰爭雖然也證明了巴頓的話是正確的,但是士兵們對這種訓練方式仍然叫苦連天、怨聲載道。巴頓在軍界中常把傑克遜的一句名言作為他的格言:“不讓恐懼左右自己。”他自己是無畏的,因此對他人要求是十分嚴格的,他最痛恨的就是懦夫和逃兵。那是在西西裏島登陸成功後,他有一次到醫院慰問傷員,一名因過度緊張而有些精神異常的士兵充滿著失望的情緒,巴頓十分惱火,罵這個士兵是懦夫,並且打了他一記耳光。此事傳到美國後,引起了國內輿論的不滿,紛紛譴責巴頓,西西裏島戰役的勝利使他得到的榮耀瞬間消失了,甚至他差一點被送上軍事法庭。因為戰爭的需要和艾森豪威爾的庇護,才使他脫離困境。但是美國政府將巴頓調離了他賴以成名的地方——北非戰場。
上司對他的莽撞和倔強無法容忍
巴頓性格果敢卻有點任性,並且帶有一定的清高和傲慢,很多時候不服從上級的命令,因此和上司的關係很不合。
在突破萊茵河的戰役中,由於戰線拉長太長,汽油供應不足,他為了爭取戰機,加快進攻的步伐,竟然命令他的部下不擇手段地搞油料。特別是在戰爭中繳獲的汽油,巴頓自作主張,既不登記也不上報,盡快發給部隊,以解燃眉之急。在他的同意下,他的士兵冒充兄弟部隊的人去友鄰部隊冒領油料,甚至采取偷盜、詐騙、等手段把油料搞過來。就連他自己竟然開著隻剩最後一點汽油的吉普車,到上司那裏強行加油。
雖然他的這些“非常規”做法使他打了個大勝仗,可是使他的上司極為惱火,簡直是一個無法無天的下級。
巴頓在多數人的眼中,是一個性格粗蠻卻打起仗來全力以赴的人。所以他的這種直率、倔強和莽撞的性格給他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不服從命令、和上司吵架等事件在他身上經常出現,因此,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都對他評價為“勇猛有餘,氣度不足”。
政治家們無法忍受他的言行
巴頓講話一般不用講稿,聲音洪亮,滔滔不絕,因此他是一個天生的演說家。他的演說思想深邃,經常是妙語連珠,極具一種狂熱的氣質。但也有時候,他的講話粗俗、露骨,並夾雜有一些讓人不堪入耳,聽之令人臉紅的話。
因此巴頓有時會對他不假思索、信口開河的演講付出沉痛的代價。那是在諾曼底登陸後,戰爭的局勢正在逐漸向有利於盟軍的方向轉化,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使人們感到厭倦了,都盼著早日能夠回家團圓,也大都希望戰爭早日能夠結束,在這個時期巴頓發表了一些很不合時宜的言論:“與戰爭相比,人類的一切奮鬥都相形見絀!上帝啊,我是多麼熱愛戰爭!”這段話也許是巴頓內心的真實寫照,可是對那些飽受戰爭之難的人來說,在心理上是無法接受的,因此人們把巴頓稱之為“好戰分子”,並對他大加批評。
巴頓對政治似乎毫不理解,有時說話口無遮攔,他的這些性格險些釀成災禍。盟軍占領德國之後,巴頓參加了盟軍的閱兵式。出於對這位美國傳奇名將的景仰,蘇軍將領派聯絡軍官和一名翻譯來邀請他去飲酒。巴頓居然憤怒地吼道:“告訴那個俄國狗崽子,根據他們在這裏的表現,我把他們當成敵人,我寧願砍掉自己的腦袋,也不同我的敵人去喝酒。”他的話嚇得翻譯目瞪口呆,而他卻命令翻譯逐字逐句地翻譯過去。這次外交事件弄得美國在政治上非常被動。因為二戰時美蘇是戰爭同盟國,美國好不容易建立起了反法西斯聯盟,豈能被巴頓給破壞。
狡猾的記者們有時也很愛鑽巴頓失言的空子。在巴頓任第3集團軍司令時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他對盟軍的非納粹化計劃提出了非議:“如果軍管政府雇用更多的前納粹黨員參加管理工作和作為熟練工人,那麼軍管政府會取得更好的效益。”在此之前,他其實也是這麼做的,在政府中他至少任用了20名納粹黨員擔任要職。記者們趁機追問他:“將軍,大多數普通的德國人參加納粹黨,難道不就是和美國人參加共和黨與民主黨的情形差不多嗎?”沒來得及細想的巴頓信口回答:“是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