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國外曆史懸案(15)(1 / 3)

林肯的遇刺本來就是美國曆史上的一個難解之謎,前謎未解,後謎又至,殺死肯尼迪的凶手究竟是誰?事情的真相如何?沒人能知道答案。

相關鏈接——肯尼迪

肯尼迪 (1917~1963),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1961~1963)。生於1917年5月29日,卒於1963年11月22日。畢業於哈佛大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肯尼迪指揮的魚雷艇被日本海軍擊沉,身受重傷,逃上敵後荒島,後來率領士兵歸隊。29歲時,肯尼迪競選眾議員獲勝,連任3屆(1947~1953)。在國會裏,肯尼迪對內重視社會救濟和平民福利,對外反對共產主義,支持冷戰。對於杜魯門一度重壓蔣介石與中共聯合的政策表示不滿。

1953年,肯尼迪進入參議院,當時正值麥卡錫反共運動盛行之際,大批聯邦公務人員以同情共產黨的罪名遭到清洗,肯尼迪對此並無異議。

1956年,肯尼迪寫成《勇敢者傳略》一書出版,並獲得普利策獎。50年代後期,肯尼迪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委員;力主擴大援助非洲和新獨立國家。此後,他的政治觀點逐漸左移,在民主黨內的聲望也逐漸升高。

1958年,肯尼迪連任參議員。

1960年1月,肯尼迪宣布競選總統,並以微弱多數擊敗共和黨候選人尼克鬆,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他一共執政1037天,任職開始就遇到美國入侵古巴遭受慘敗的事件。

1961年6月,肯尼迪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維也納會談,以強硬態度對待蘇聯要與東德單獨簽訂和約的威脅。

1962年10月,肯尼迪發現蘇聯在古巴設置導彈,便下令對古巴施行封鎖,迫使蘇聯撤出導彈裝置。10個月後,美、蘇、英禁止核試驗條約簽字。肯尼迪組織拉丁美洲爭取進步同盟與和平隊,提出的大量削減所得稅的立法以及擴大人權的立法,卻推遲到他死後才得以通過。

1963 年11月,肯尼迪總統在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

戴高樂為何突然辭去法國總統之職

戴高樂,法國軍人、作家、政治家和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締造者。1890年11月22日生於法國裏爾的一個天主教愛國主義家庭。1909—1912年在聖西爾軍校學習,成績優異,被譽為“未來優秀軍官”。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戴高樂英勇作戰,曾三次受傷,在凡爾登戰役中一度被誤認為已陣亡。

二戰期間,當法國政府準備同德國談判停戰時,戴高樂離開法國前往英國,並於1940年6月18日在倫敦發出著名的堅持抗戰號召。此後,他作為自由法蘭西武裝力量的領袖,帶領人民積極反抗納粹德國。

急流勇退

戴高樂在1944年8月25日,離開寄居4年又68天的英國回到巴黎,受到民眾熱烈的歡迎。雖然他名義上是法蘭西臨時政府主席,實際上卻行使著政府首腦和國家元首的權力。

1945年12月,議會的製憲委員會就憲法框架達成一致:取消法國總統權力,總統由議會選舉,對議會負責,政府隻聽令於議會。雖然戴高樂周圍有不少的追隨者、崇拜者,但他厭惡政黨政治,也不想搞什麼政黨。他本人的意思是.自己就是法蘭西,而政黨不過是他的一部分。所以可以說,這讓他與那些職業政客水火不容。

在這種情況下戴高樂於1946年6月發表一番講演,他說:“我想對未來說句話,我和你們的分歧點就是對於政府以及政府和人民代表機構關係的看法相悖。共和國的複興工作,希望在我離任後,你們能幹好。我這是最後一次講話。我坦誠地告誡大家,假如你們不對法國近50年的曆史思索的話,不好好考慮政府權力尊嚴和職責的話,我想,不會過多久,你們會對今天的選擇痛感後悔。”很明顯,在波旁宮說這番話時,他就有離去的打算了。

離開議會,戴高樂準備去地中海附近的昂提布休息一周。這是自1939年以來他第一次度假:“麵向大海思索,我就想辭去官職,悄無聲息地離去,在任何的場麵我都不會去抱怨;我不再擔任何的職務頭銜,不要退休金;我要安安靜靜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1946年1月14日回到巴黎,他批閱完許多積壓的各種文件,然後告訴幾位部長,他要辭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