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朔迷離的離去
1月20日,戴高樂邀請所有部長共聚辦公室。戴高樂平靜地和各位部長握手,緊接著就謹慎讀了聲明:“我不讚成政黨政治,可是它卷土重來。除非用武力去建立獨裁政治,但我不會同意。我無法製止一切,因此,我在今天向國民議會議長遞交政府辭職書,我應急流勇退。我衷心謝列位給予我的幫助,請求你們能留任到繼任人到來之前,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部長們萬分震驚,也十分傷心。他們都默不做聲,戴高樂轉身離去。他剛滿55歲,精神充沛,神智清晰,正是大展鴻圖的時候。法共總書記多列士評論:“離任很瀟酒。”法共報紙卻說他逃避困難。社會黨領袖勃魯姆卻莫名其妙地說:“戴高樂離任沒有理由。”大多數報刊則持遺憾和萬分惋惜的態度。
由戴高樂的聲明可以看出,他辭職的確是出於對當時政壇的不滿,當時的人也認為戴高樂辭職隻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按理說,戴高樂會馬上出山。但事實上,他一直到1958年,才在強大的壓力下再次進入政壇。可見說他突然辭職的原因是急流勇退更合適。但作為一個堅信自己就代表國家的政治家,正值黃金時期,卻突然退出政壇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突然辭職還缺乏有說服力的說明。
延伸閱讀——戴高樂的輝煌人生
戴高樂1912年畢業於聖西爾軍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三次負傷。1916年最後一次受傷後,戴高樂被俘,期間五次逃跑未遂。直到1918年停戰後,戴高樂才被獲釋。
1919年,戴高樂又應募到波蘭軍隊任職,次年被授予波軍少校軍銜。在這期間,他提出了步兵和坦克在空軍配合下協同作戰的思想,並被聘為波蘭朗貝托夫軍事學院戰術教官。
1921年,戴高樂回國後曾任聖西爾軍校戰爭史講師。1922年考入軍事學院。1924年畢業後,戴高樂到美因茨萊茵區法軍司令部任職。1929年,他被調往駐近東部隊,1931年底回國,隨後在最高國防委員會秘書處任職。
二戰爆發後,戴高樂又受命組建第四裝甲師,並多次發表公告,號召法國人民奮力抵抗德意法西斯的侵略。從此,他成為法國抵抗運動領袖,積極爭取法國殖民地參加抵抗運動,並組建“自由法國”武裝力量,配合盟軍作戰。
1944年6月,戴高樂出任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在關係國家存亡的曆史關頭,他總是站在鬥爭的最前列,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法國的解放做出重要貢獻。
1945年11月,戴高樂當選為政府總理。翌年1月,因未能建立淩駕於一切黨派之上的總統製而辭職。1947年4月,他又宣布成立“法蘭西人民聯盟”並擔任主席。1953年5月,戴高樂宣布退出政界,回到家鄉科隆貝雙教堂村隱居,著手撰寫《戰爭回憶錄》。
1958年6月,法國各派政治勢力在阿爾及利亞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應當時法國總統要求,戴高樂又出任內閣總理,穩定政局。同年12月,他當選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
1969年4月,因改革議案在全民投票中被否決而辭職,此後戴高樂回到了科隆貝雙教堂村,撰寫其執政時期的回憶錄。其中主要著作有《敵人內部的傾軋》、《劍刃》、《建立職業軍隊》、《法國和她的軍隊》、《戰爭回憶錄》和《希望回憶錄》等。
東西方冷戰基於“馬歇爾計劃”嗎
美國和蘇聯都想“領導世界”。美國要獨霸世界,而蘇聯決不允許美國任意主宰世界。美國要使東歐變成所謂的“自由世界”,而蘇聯決不允許美國插足蘇聯的勢力範圍,美國要關心和擴展它的經濟利益,而蘇聯要擔心和保障它的安全利益。美國要在全世界推行資本主義,包括美國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而蘇聯要在全世界推行以自己的模式為樣板的社會主義。
美國是戰後頭號強國,蘇聯是戰後頭等強國,它們的一個共識是,在剛剛經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必須避免美蘇直接交戰。但是,它們之間的戰略目標、戰略構想、戰略利益的衝突和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兩種製度的對立,必然導致昔日盟友反目成仇。於是,冷戰就不可避免了。這是冷戰的根本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