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5日上午11時,隨著國務委員唐家璿的一聲令下,13輛汽車轟然啟動,繞場兩圈以後便駛出了天安門廣場,目的地是15 000公裏外的莫斯科紅場。萬裏之行始於足下,從正陽門到朝陽門,從東五環上了京沈高速……一路向北,沒有精彩的漂移過彎,卻有著來自於全中國人民深切友誼的承載。
行車路上,我放起了被稱作世界上最美的情歌之一的《喀秋莎》,優美的旋律不能不讓人聯想到普希金的詩歌以及偉大的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三天後,我也將親腳踏上那一方舒緩而凝重、激情而憂傷的文學沃土,想到這裏,心中不禁一陣欣喜。
由於首日的行程便長達879公裏,包括記者與車手在內的44名團員從發車伊始就做好了打疲勞戰的準備,然而車隊在即將駛出北京之時卻收到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王庚年向全體隊員轉達了來自於唐家璿委員長的親切囑托,除了預祝成功之外,唐家璿委員長還特意關注了我們的行車安全問題,表示一定要保障全體人員安全返回。溫馨的語句通過車載電台在隊員們耳畔回蕩,一時間,仿佛給每個人都注入了一劑強心劑。離開北京後的路況全是一成不變的高速公路,司機同誌們也難免陷入困乏,好在交談無阻的車載無線電報話機給了大家一個極好的溝通方式,談笑間,氣氛也輕鬆了很多。更有意思的是,也不知道是出於何人的建議,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俄語部的專家指導和範讀下,許多隊員都興致勃勃地學起了俄語,幾句簡單的俄語對話甚至迅速地被大家掌握,此舉可謂一石二鳥,不僅學到了即將有實用價值的俄語,同時還活躍了氣氛,行車的枯燥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