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曆來都是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在中國,由於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解決好勞動就業問題其意義極為重要。它不僅涉及求職者的工作安置和許多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關係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隻有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群眾的生活保障,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讓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從而為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就業問題一直都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社會各方麵的廣泛關注。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確定了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並把實現比較充分就業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研究如何緩解當前我國城鄉就業中的矛盾,實現比較充分就業的社會發展目標,就成為我國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使命。實際上關於就業問題的研究,近十多年來一直都是學術界的一個熱點。出版的專著、發表的論文可謂汗牛充棟,不可勝計。在已發表的成果中,也不乏一些在充分占有資料基礎上進行理論分析的優秀之作。然而在已有的著作和論文中,大多偏重於城市勞動就業問題或偏重於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把城市勞動就業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結合起來,即如何統籌城鄉勞動就業的研究就不多了,其中專門研究我國西部地區城鄉就業問題的就更少。隻是在1999年黨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之後,才在學術界引起了人們較多的重視。事實上,我國西部地區的就業形勢遠較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嚴峻,就業壓力比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更大。這是因為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後,致使勞動力的就業率低,失業率高。所以,如何緩解西部地區城鄉就業矛盾,探索其途徑和措施,從而在我國西部實現比較充分就業,無論是對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還是實現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以及落實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都是至關重要的。本書就是適應這個需要,從1999年開始,經過數年的艱辛努力而寫出的一部比較全麵、比較係統地研究我國西部地區緩解城鄉就業矛盾的途徑與措施的專著。
本書在認真吸收國內外學術界關於勞動就業問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許多方麵都做了新的探索。貫穿全書的是研究新問題、分析新情況、總結新經驗、提出新思想的一種開拓創新精神。我認為其中有兩項是特別值得重視的:
首先,是關於區域就業理論的提出。從總體上看,當代世界關於運用經濟學原理和方法來分析就業和失業的理論可以分為三大板塊:一是西方國家關於就業和失業的經濟學理論,包括主張完全市場調節、以薩伊為代表的傳統西方就業理論,主張國家幹預的凱恩斯充分就業理論,以及後來的新保守主義就業理論和後凱恩斯主義就業理論;二是研究發展中國家就業與失業問題的發展經濟學就業理論,包括以劉易斯、費景漢、拉尼斯為代表的關於二元經濟結構下就業轉換的理論,邁克爾·托達羅關於鄉村和城市勞動力流動的理論,以及錢納裏、塞爾昆關於就業結構轉換滯後於產值結構的理論;三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的關於就業和失業的理論,以及後來一些學者對這個理論的研究、運用和豐富。這三大板塊的就業和失業理念,本書都作了簡明扼要的介紹。但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已有現存的就業和失業理論上,而試圖構建一種吸取諸家之所長,而又有自身特色的就業理論,即區域就業理論。本書作者認為,區域就業理論就是通過對區域就業主體、區域就業問題的特殊性和製約因素的研究,結合區域自然稟賦對產業進行合理選擇,促進區域增長方式轉變,推動人力資源市場化配置機製完善,從而促成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與區域就業發展的互動,最終實現區域城鄉就業的統籌協調發展。作者還根據這個定義闡述了區域就業理念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研究框架。在區域就業理論的指引下,本書緊緊抓住我國西部地區的特色,包括區位特色、自然稟賦特色、人口和勞動力特色、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特色、所有製結構特色、勞動力市場特色、民族構成以及文化、風俗、宗教信仰特色等,來研究西部地區緩解城鄉就業矛盾的途徑與措施。作者這樣做是完全恰當的。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是其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因而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差異是很大的,這就要求我們重視區域特色的研究。正如作者在本書中強調的,我國西部地區緩解就業矛盾的思路與對策,應該不同於東部和中部地區,也應該不同於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區域就業理論的提出就是要求人們研究的視野,要從區域的特殊性出發,從區域的曆史、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出發,而不是從抽象的原則出發。這本書可以說是區域就業理論的具體運用。我們隻要認真地閱讀本書,就可以看到作者對西部各方麵特點的認真研究和對西部勞動力就業問題非常細致的分析,可以看到西部勞動力就業矛盾的緩解,涉及到西部經濟、社會、資源、環境、文化、教育、科技,甚至風俗文化的方方麵麵。提出並運用區域就業理論,可以說就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也是作者在理論思維方麵的一大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