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西部發達城市城鄉就業矛盾的緩解及措施評述——以成都市為例(2)(1 / 3)

雖然全市從業人員的產業分布在逐步優化,但不合理性仍然十分明顯。從1990年到2000年,全市非農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由34.1%上升到44.9%,而非農產業產值比重則由79.1%上升到90.4%。可見,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都市從業人員的產業分布與產業結構比重變化基本上是同步進行,二者較為接近。但由於長期的二元經濟結構,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人口的城鄉流動受到非常嚴格的限製,人口流動基本上處於停滯的狀態,雖然工業化水平在不斷提高,但人口的非農化程度基本上沒有任何提升。可以說長期的二元體製禁錮是導致成都市勞動力從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協調的主要原因。因此,截止到2005年底,成都市非農產業的從業人員比重仍然還遠遠低於非農產業產值比重。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1950年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係數高達0.997,法國1866—1946年的相關指數為0.97,非農產業的從業人員比重基本上與產業結構的非農化比重較為接近而我國卻從未表現出這種關係。成都市的變化特點和全國的總體特征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說成都市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不協調將是未來製約成都市就業增長的一個重要障礙,也是引發失業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

2.就業人口行業結構

從總體情況來看,成都市仍然是以農業勞動者為主體的就業結構。2000年,成都各行業就業人口中,農、林、牧、漁業就業人口最多,比重最高,占55.1%;其次是製造業,占13.9%;位於第三位的是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占10.2%;第四位和第五位是建築業和社會服務業,分別占3.9%和3.8%;就業人口較少的行業是地質勘察與水利管理業(占0.2%)、其他行業(占0.3%)和房地產業(占0.4%)。從1990年到2000年這十年的變化情況來看,成都市就業人口行業結構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1)農、林、牧、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在逐步下降,與1990年相比,農、林、牧、漁業的就業人口大量減少,比重下降,是曆史上下降幅度最大的時期。

(2)“九五”以來,國家開始大力壓縮紡織、煤炭、冶金、建材、機電、輕工等行業,關閉了技術落後、浪費資源、產品質量低劣和汙染嚴重的小企業,相當數量的采掘業、製造業等傳統工業企業關、停、並、轉、破,傳統的采掘業、製造業等部門從業人口比重開始下降,從1990年到2000年,全市采掘業比重下降了0.1個百分點,而製造業從業人員比重基本上停滯不前。

(3)新經濟成為發展最快的行業。20世紀末期,我國信息技術業、電子傳媒業、電信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非常迅速,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從1990年到2000年,全市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從業人員比重上升了0.9個百分點,金融、保險業從業人員比重上升了0.5個百分點。

(4)城市的擴張、經濟的發展給基礎行業帶來了發展的機會,1990—2000年,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從業人員上升了0.2個百分點,建築業從業人員增加了0.9個百分點。

(5)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以及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娛樂等服務行業發展迅速。隨著中國住房製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房地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在十年時間裏提高了0.3個百分點。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社區服務、旅遊服務、醫療保健服務、文化教育等方麵的需求快速增長,帶動了這些行業的發展,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和社會服務業分別增加4.8和2.2個百分點,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增加了0.3個百分點,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視業增加了0.1個百分點。

(6)1990—2000年,成都市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的從業人員增長比重高達0.4個百分點,這些機關的機構及人員的擴張,一方麵是由於政府社會經濟管理的複雜程度及工作量增加,另一方麵則是政府機構擴張的結果。加入WTO以後,對政府能力及效率的要求將越來越高,政府機構精簡和人員的分流將成為一個發展趨勢,新的世紀,從各級政府、機關中分流出來的人員極可能會增加新的就業壓力。

五、勞動力就業的所有製結構分析

計劃經濟年代,城鎮勞動就業統一由國家包攬,即所謂統包統配,勞動就業的出路基本上隻有國有企事業單位和帶有國有性質的“集體”企事業單位安置,而進入國有單位就等於有了“鐵飯碗”,長期以來,國有企事業單位內部累積了大量富餘勞動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實行經濟體製改革,由計劃商品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效率機製開始進入國有企業,曆史積累下來的企業富餘人員逐漸釋放出來,市場競爭的需要使國有企業排擠出大量的“下崗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