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屬於國家首次批準的市場經濟配套改革的試點城市之一,但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尤其在企業破產方麵,市政府本著“渠道未挖好,一定不要放水”的原則,對國有企業的破產慎之又慎,相對於全國大多數城市來說,成都市進行國有集體企事業單位改革的力度還相對較小。盡管如此,1992年末以來,國有企事業單位從業人員總數從126.83萬人下降到了81.87萬人,釋放出來的勞動力達到了42.71萬人,就業人員比重也從74.07%下降到48.95%,降低了25.12個百分點;集體企事業單位也釋放出勞動力21.59萬人,其比重下降了12.44個百分點。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曆史積壓在國有集體性質單位的富餘勞動力數量過多加劇了當前全市的城鎮就業壓力。
相反,從1992年末到2002年末,城鎮非公有製經濟快速發展,吸納了大量的社會從業人員,其從業人員總數從10.38萬人快速上升到72.95萬人,吸納勞動力62.57萬人,其從業人員比重也從6.06%上升到43.62%,上升了37.56個百分點,極大地緩解了城鎮的就業矛盾。
第二節成都市緩解城鄉就業壓力麵臨的挑戰
一、城鄉統籌與城鄉就業問題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未來20年中國的戰略目標是建設全麵小康社會。統籌城鄉發展,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水平則是實現全麵小康的必要條件之一。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農村發展是一個相當緩慢的過程,希望在短期內使農民收入有很大的提高是不現實的。還應該注意,在過去農業總產值的增長中,政策因素(例如允許家庭承包經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在今後的時期內,政策因素的作用將顯著減弱,再加上要素(化肥、電力、農藥)的效益遞減,今後要通過農業生產總值的增加來提高農民的收入是十分困難的。因此,轉移農業剩餘勞動力,推動人口就業的非農化,成為提高農民收入、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要途徑。
受二元經濟體製的影響,長期以來,成都市人口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發展一直不同步,人口城市化的進程嚴重滯後於工業化進程。鄉村勞動力長期積壓在土地上,勞動力流動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再加上人口數量增加,積壓在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數量越來越多,形成了數量龐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成都市在統籌城鄉的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地提高全市城鎮化水平。而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就必須解決全市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為了對成都市鄉村剩餘勞動力的數量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以下本文將運用“勞動—耕地比例法”來對成都農村剩餘勞動力進行測算。我們假設基礎年份所有農業勞動力都具有生產性(即不存在剩餘勞動力),然後用其他年份每單位麵積耕地投入勞動力數量與基礎年份進行比較,如果每單位耕地投入勞動力數量大於基礎年份,則多出的部分為剩餘勞動力。
根據該方法的基本原理,首先我們設定1957年以前全部農業勞動力都具有生產性,即不存在剩餘勞動力;其次,定義農業部門勞動生產性係數(T),則:T=1957年單位農作物播種麵積投入的農業勞動力數量/某年農作物播種麵積投入的農業勞動力數量;再次,定義農業部門剩餘勞動力係數(K)。
通過該方法的計算可知,從1949年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以來,鄉村剩餘勞動力數量呈現出加速上升的趨勢。其根本原因在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社會經濟發展最快的階段,尤其是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圈發展尤為突出,成都作為四川省的省會、西部中心城市之一,這一點更為突出,城市的發展導致城市規模的擴張,農業耕地麵積不斷地縮小。同時,由於二元經濟體製的影響,城市工業雖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農村人口仍然被限製在農業生產中,城鎮人口比重並沒有伴隨工業的進程而得到提高。近二十多年中,由於耕地麵積減少以及農村勞動力數量的增加,農村剩餘勞動力數量不斷上漲。用勞動—地比例法測算,截止到2004年底,全市農村剩餘勞動力數量達到了158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36.7%。
由此可見,成都市鄉村剩餘勞動力的數量相當龐大。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農村勞動力逐步釋放,就業矛盾逐漸突出。2005年,成都市第一產業從業人員210.78萬人,比1995年的283.52萬人減少了72.74萬人,平均每年減少7.27萬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城鎮化轉移,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緩解農村的就業壓力,促進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和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