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從另一個方麵來說,國有企事業單位改革不斷深入發展,在今後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會釋放出大量的富餘勞動力,城鎮就業壓力還有增加的趨勢。如果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加速,在一定時期內勢必會增加城鎮的就業壓力。並且,隨著對經濟增長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日益重視,僅僅通過經濟總量的擴張來實現就業容量的增加已有較大的局限性。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緩解鄉村的就業矛盾,促進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將是成都市統籌城鄉發展所需要麵臨的挑戰之一。
二、產業結構變動與結構性失業
市場經濟體製條件下,各種經濟資源必然會從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轉移而實現有效配置。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在宏觀層麵上就表現為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動。產業結構的調整意味著生產資源的重新整合,勞動力資源作為生產要素之一,也同樣會通過市場實現優化配置。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存在一部分勞動力資源因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結構性失業。目前,中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軌時期,產業結構的變化較為頻繁,產業結構的調整將是形成就業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1.三大產業結構變動對就業結構的影響分析
從三大產業發展趨勢來看,成都市第一、二產業將成為勞動力析出產業,第三產業將成為吸納就業人口的主要產業。首先,由於非農產業和農業產業生產效率的差異,在製度逐步消除的情況下,農村剩餘勞動力會逐步流向非農產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會逐步減少。這一點在上麵已經做了充分的論述,這裏不再展開論證。
其次,成都市第二產業開始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和效益型轉變,以前積壓在第二產業中的富餘勞動力開始釋放出來。1992—2000年,成都市第二產業就業彈性為-0.61,1981—2000年,成都市就業彈性為-0.29,仍然為負。這表明,近十年來,成都市第二產業一直是釋放失業人員的產業之一。到2001年底,全市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38.85萬人,比1995年的169.33萬人減少了30.48萬人,平均每年減少5.08萬人,年均減幅達3%。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體製初步確立,市場競爭開始加劇,成都工業經濟開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產業結構升級使資本和技術替代勞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預計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從第二產業中分離出來的勞動力會更多。
再次,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以及就業彈性係數穩步提高,第三產業將成為新增就業崗位的主要來源。全市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係數一直呈上升的趨勢,1981—2000年,全市第三產業就業彈性係數為0.29,其中1995—2000年就業彈性高達0.43。截止到2001年底,全市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為189.4萬人,比1995年的130.9萬人增加58.4萬人,6年來年均增加9.73萬人。伴隨著城鎮化進程和“退二進三”的產業結構調整,現代城市勞動密集型服務業蓬勃發展,第三產業就業規模已超過第二產業,成為提供新增就業崗位最多的產業。入世後第三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且潛力很大,將是擴大就業的主要領域。目前,成都市第三產業就業總量已占全社會就業總量的34.1%,成為吸納勞動力的主渠道。
同時也必須注意到,第三產業是圍繞製造業的發展建立起來的,其主要部分是為直接製造部門服務的,製造業技術越高,勞動生產率也就越高,對服務業需求越大,第三產業的發展取決於製造業對它的帶動和關聯作用的強弱。成都市支柱產業不強,缺乏重點企業的支撐。南京、無錫、蘇州、昆山等城市都有若幹個百億、幾百億元的大企業,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50%以上,而成都目前還沒有一個銷售收入上100億元的大企業,10億元以上的也隻有10戶。成都市支柱產業發展不突出,競爭性和帶動性相對較弱,對全市第三產業的拉動作用也相對較弱。如何發展成都市的特色工業,帶動成都市經濟的增長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將是未來成都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