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工和市場競爭與行業性失業
由於分工的深化和市場競爭的需要,不同行業分別顯現萎縮與發展趨勢,行業性失業特征將日益明顯。從整個國民經濟看,我國產業結構正在向工業化的方向轉化,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成都市2001年大中型企業在崗職工77.16萬人,較1995年的121.28萬人減少44.12萬人,6年來平均每年減少7.35萬人。工業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效益型轉變,產業結構升級使資本和技術替代勞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傳統落後行業就業崗位萎縮,大中型企業減員增效和實施“退二進三”的產業結構調整,以製造業為主的行業大幅度下崗減員,采掘業大部分關停,隻有建築業從業人員在保持增長。大中型企業為加強競爭力或追求效益,逐步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轉變,加快了技術進步和投資技術以節約勞動和提高效率,普遍減員增效。隨著高科技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普及,企業的重組改造,越是趨向於使用高科技的企業裁員越多。科技的發展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但也使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日益突出,傳統工業部門許多崗位逐步消失,提供就業崗位大能力大大下降。
加入WTO以後,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再加上高速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將會出現大規模的勞動力調整,從而導致大量的行業性失業。紡織、服裝、建築、食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有望增加就業機會,但汽車、冶金、機械、醫藥、化工等原先依賴保護的技術密集型行業因缺乏國際競爭力,短期內可能出現大量失業。
與其他副省級城市相比較,成都市支柱產業優勢不是很突出,而一個地區經濟競爭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區支柱產業的強弱。地區支柱產業對於產業鏈的形成、經濟的活力、就業容量的大小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截止到2004年初,成都市所確定的醫藥、機械(含汽車)化工、電子信息業、食品(含煙草)四個支柱產業的增加值分別僅為55.76億元、29.44億元、65.86億元、68.10億元,其占全市GDP的比重僅為3.0%、1.6%、3.5%、3.6%,遠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作為支柱產業占經濟總量不低於5%的指標水平。地區支柱產業增加值比重僅占GDP的11.7%,遠遠低於同期廣州、上海支柱產業增加值對GDP的拉動效益。
在經濟全球化及區域化的發展條件下,為了加強區域產業的競爭力,成都市勢必加強措施,加快優勢產業的發展,弱化對劣勢產業的支持。在這個過程中,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導致職工下崗,將會使行業性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
三、體製改革的深入與下崗失業問題
從全國各大中城市的發展情況來看,國有經濟比重較低的地區,往往是經濟發展較快、競爭力較強的地區,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成都市為了獲得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局麵,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對國有企業的改製步伐。這種措施雖然在短時期內緩解了就業壓力,但從長期來說,這樣也勢必會減慢經濟發展的速度,近幾年成都市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經濟發展速度一直位於後列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加入WTO以後,加快經濟體製改革,大力發展具有活力的民營企業,增強地區的競爭力,通過經濟的發展來帶動就業的增長,這是成都市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選擇的道路。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成都市勢必還會麵臨以下兩個方麵的就業問題:
1.國有企業改製的深入與失業人員的增加
在前一階段,成都市對國有企事業單位的改革力度較小,從中釋放出來的富餘勞動力數量也相對較小,但這隻能是一種權宜之計。我國加入WTO以後,經濟體製改革的力度和深度都將加大,這種新舊製度的衝突必然還會繼續加大就業壓力,隨著經濟政治體製改革深入發展,目前國有企事業單位中富餘勞動力最終還是要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出來。成都市在未來的發展中,經濟體製改革深化和就業之間的矛盾還值得重點關注和重視。
截止到2002年底,成都市國有集體經濟單位的從業人員還有444.28萬人,占全市從業人員的79.0%。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城市相比較,成都市國有集體經濟從業人員比重明顯偏高。濟南、南京、寧波、深圳國有經濟的比重分別低於成都36.9、20.2、27.5、49.2個百分點,與臨近的西安相比較,成都市國有集體經濟從業人員的比重也高出5.1個百分點。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得以強化,企業開始計算經營成本,追求自身的經濟效益。作為企業,沉重負擔的富餘人員將會從國有企業被逐步排擠出來。在改革的過程中,必然會有大批的工人脫離原來的崗位,成為新的失業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