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1 / 2)

有關這套叢書,向讀者交代幾句。

十年前,中國友誼出版公司邀約我主持編選了一套《藝術家·學者散文隨筆叢書》,計六卷。據說,這套叢書銷售情況尚可,現已賣脫,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與友誼出版公司協商,取得了這套叢書的版權,再版、重印,並擴展了作者人選;原有文集也對篇目加以調整、增汰,重新定名為《文化人散文隨筆叢書》,以全新麵貌推出。叢書仍由我主纂,第一批出版十卷。作者為(以齒序):陳從周(已故)、吳冠中、袁鷹、於是之、邵燕祥、賀捷生、肖複興、徐小斌、鐵凝以及在下本人。包括園林藝術家、美術家、話劇表演藝術家、音樂評論家、軍旅作家、詩人、編輯家、小說家、影視作家等,老、中鹹有,男女齊全,行當皆備。總之,是一群文化人。十年前,我在《藝術家·學者散文隨筆叢書》“弁言”中說過:這些藝術家、學者,並非僅僅在文章中談畫、論戲、賞樂、論園林……可貴之處在於讓我們透過作者筆下斑斕的藝術世界,感受到真誠磊落的人生感悟、獨特的生命體驗、對文化的堅貞守望。這一作者群中,差不多都有多種散文隨筆問世,有些作品可說是已膾炙人口,用不著我以廣告式語言在這裏饒舌。這一套叢書所收作品,皆為作者精選拔萃之作。

這一套叢書,經與朋友商量,用了這一個平實的、大體與內涵契合並與前一套叢書銜接的書名。我們就是一群文化人嘛。出版社方麵曾建議,加一“名”字,稱為《文化名人散文隨筆叢書》;出版單位從圖書市場營銷心理學考慮,自有其道理,似乎這樣就抬高了這套叢書的身價,這是當下的流行風尚。出版單位有它的苦衷,他們既要為文化傳播作奉獻,也要贏利啊!本套叢書作者,有些人被作為“大家”,甚至也有人曾被尊呼為“大師”。說是“文化名人”,也無不可。不過,“名人”是讀者心目中的認知度,何必“癩蛤蟆爬秤鉤——自稱自”呢?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出版社的美意,我們未予采納。

肖複興天堂兄弟文化人散文隨筆叢書主編者言“文化人”這一概念,這一稱呼,大體上流行於抗日戰爭時期,特指人文知識分子。在國共兩黨所轄區域均通行使用。在一九三八年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郭沫若任廳長的第三廳,聚集了一批著名的進步文化人,有田漢、陽翰笙、洪深、徐悲鴻、馮乃超等,有戲劇家、電影家、畫家、文藝家……後來,有一次周恩來對時任政治部部長張治中說:“三廳這批人都是在社會上有影響的文化人啊!”(參見《悼念郭沫若》)在一九四一年中共領導的鹽阜抗日民主根據地阜寧,新四軍軍部駐地停翅港附近的“賣飯曹”村,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將之設為“文化人村”。先後在文化人村生活和經常在這裏聚會的,有著名文化人薛暮橋、駱耕漠、錢俊瑞、孫冶方、範長江、夏征農、黃源、李一氓、楊帆、蔣天佐、艾寒鬆、金人、阿英、賀綠汀、沈其震、孟波、何士德、胡考、賴少其、呂振羽、池寧、高揚、包子靜、亞丁、林淡秋等。陳毅將軍戎馬倥傯中,常在文化人村與諸文友詩歌唱和、黑白對弈、論史之興廢、議抗日之大計。在那蒹葭蒼蒼的裏下河河網地區,在日寇頻繁“掃蕩”的敵後險惡環境下,大批文化俊彥,為民族的獨立解放而雲集於此,實為我家鄉鹽阜大地曆史上空前絕後的盛事。(參見《阿英日記》《鹽城市誌》)文化人從來都是運交華蓋。“皖南事變”後時局緊張,大後方在渝的文化人紛紛撤離,避居龍雲治下的昆明,或轉道去緬甸仰光。一九四三年“整風運動”後的延安文化人,被誡示要“割尾巴”,“脫褲子”,身價大跌。在一九四三年新四軍黃花塘整風中,陳毅則因“在統戰工作與知識分子政策上犯右傾錯誤”而挨批,被逼走延安。(參見《楊尚昆回憶錄》、“饒漱石在秦城獄中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