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3章 汽車工業(2 / 3)

在帝國主義時代,各國都嚴格限製進口,阻止他國產品衝擊本國市場,賺取錢財。向美國那樣的大國,有著充足的國內市場情況下,他根本不需要從外國進口工商品,因此限製也隻最嚴格的,自1888年美國頒布了《休斯頓貿易法案》後,美國就開始實行對外高額的關稅保護政策,對內實行擴大內需政策,代表為西部大開發行動。

美國有著龐大的國內市場,在擴大內需法案下不需要進口,因此其他國家想要出口美國產品獲得利潤是非常困難的。

而英國等國內市場小的國家,他們需要擴大海外市場,但他們無法撬開像美國那樣的強國市場,因此隻能奴役第三世界國家,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沒有貿易平等地位。

列強之間有貿易平衡政策,例如美國今年對英國貿易順差10億美元,那麼明年英國必須對美國貿易順差10億美元左右,否則就會爆發兩國貿易糾紛,掀起加征xxx的貿易關稅和懲罰性關稅等貿易大戰。

強國之間可以通過談判來解決貿易順差和逆差問題,但對於中國這樣的弱國來說,沒有貿易平等待遇,列強可以肆意對中國大打傾銷等貿易掠奪戰,維持對中國貿易高額順差,但反過來如果中國對列強取得貿易順差的話,列強就會高高的築起貿易壁壘,阻止中國商品進入列強國家,嚴重時候就加征懲罰性關稅,甚至直接以不平等條約方式強製清帝國停止優勢商品出口。

這是20世紀初中國麵臨的艱難貿易困境,弱國隻有逆差的份,沒有順差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改革試點委員會認為發展汽車工業會跟其他民營工業一樣的結局,最終破產倒閉。

列強們也正是看重這一點才肯大規模借款給龍嘯卿的,他們巴不得龍嘯卿大規模進行工業建設,然後結局肯定是破產倒閉,那時他們就可以將龍嘯卿抵押的各種礦山據為己有。

不過,改革試點委員會始終都是龍嘯卿的嫡係人馬,龍嘯卿的命令就是他們的意誌,雖然他們對前景表示擔憂,但是他們依然不折不扣的執行龍嘯卿的命令。

獨裁,有的時候並不是一無是處。至少在這個時候,獨裁是有利於民族發展的。

龍嘯卿知道中國沒辦法在對外出口貿易上獲得利潤,想要獲得貿易順差除非廢除了列強們的所有不平等條約,否則做什麼對外貿易都是扯淡。

但龍嘯卿有辦法,他可以像美國那樣擴大中國內需,畢竟中國4億人口,地緣遼闊。出口賺不到錢不要緊,可以在擴大內需,這就是大國的好處,自己本身就有市場。

不過,龍嘯卿的擴大內需方式不同,他是以軍事工業帶動民間工業,以軍事崛起帶動民間企業走出困境。

這跟希特勒帶領下的第三帝國崛起是一個道理,除了龍嘯卿之外,沒有人會知道這個成功的案例。

諸葛青雲得到龍嘯卿授意後,命龍氏重工在廣州建立中華汽車公司,以W1型車載發動機為核心,引進通用、奔馳、勞斯萊斯、福特等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汽車外形設計理念來打造中華汽車公司生產的汽車結構。

目前世界產量最大的汽車是福特,福特設計的T型汽車於1908年問世,到1911年時,已經達到年產三萬輛水平,遠遠超過德國的勞斯萊斯年產3000輛水平。當然,這也跟美國富強,國民有錢,已經T型車不足260美元的低價等因素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當然,最重要的一條原因是福特公司的汽車采用的是先進的汽車流水線作業方式,工人日工資為5美元,工作八小時,高於美國人均日工資2.34美元的兩倍,福特利用這種日工資結算方式配合流水線作業,使得福特T型汽車獲得了空前的製造速度。

此時,福特正在考慮改進汽車裝配流水線計劃,耗費40萬美元在海蘭園設立了第一條總裝線,設計建成後幾乎使裝配速度提高了8倍。最終使每工作日每隔10秒鍾就有一台T型車駛下生產線。

這個計劃在曆史上是1913年10月24日成功完成的,創造了世界汽車曆史記錄。

但隨著龍氏重工貿易總監墨托菲赴美國考察,接到諸葛青雲委托後,墨托菲直接找上了福特,並以3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福特公司該項汽車總裝線的設計圖紙,同時獲得共享福特公司正在籌建的海蘭園技術經驗的許可。

得到這個先進生產工藝設計圖紙後,墨托菲立即派人送回廣州。

墨托菲得知福特公司正在打官司,急需要錢,因此決定趁火打劫,提出入股福特公司的要求。

福特董事會股東之間有著嚴重的分歧,一位叫喬治塞爾登(George色lden)的人嚴重影響到這個新生汽車公司的存亡。

塞爾登擁有一項由內燃發動機供能的“公路機車”專利。為保護其專利,他成立了一個強大的辛迪加,向入選的生產商頒發授權許可,向每一輛在美國生產或銷售的“非馬車”抽取特許使用費。

麥克大道工廠剛剛開業,塞爾登的辛迪加就對福特汽車公司提出了指控。福特汽車公司在沒有塞爾登授權的情況下勇敢地投入了生產。

而其他更加強大的汽車公司,都選擇了支付特許使用費而不是冒險與塞爾登辛迪加作對。但亨利福特相信喬治B塞爾登對所有內燃機驅動的公路車輛所擁有的專利無效,必須予以抵製。於是他和合作夥伴們決定為訴訟進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