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母親也曾年輕(1 / 2)

從我記事時起,媽就係著圍裙整日裏有忙不完的家務活。很少見母親開懷大笑。她總是裏屋轉到外屋,房前轉到房後,扔下抹布拿笤帚,扔下洗衣板拿起針線,收拾完碗筷又去喂雞喂豬……一個地道的農家婦女,一副純粹的老太太形象。

我喜歡看媽梳頭,媽梳頭時非常仔細,嗬護頭發是媽媽生活中唯一為自己花點心思的事情。而這個唯一,也要排在每天把出工的、上學的送出家門,喂完家禽之後,她才能站在櫃子前,對著櫃頂上的小鏡子侍弄那一頭長長的發絲。長長的齊過腰際的發絲被媽那十根修長的手指靈巧地編成兩條大辮子後,低低盤在腦後,前額上的發絲沿發際挽成稍稍蓬鬆的雲卷,滿頭發絲沒一根恣意飄起的。而媽媽唯一的美發用品則是一塊常用常換的榆樹皮。每次梳完頭,媽都要拿起小鏡子對著牆上的大鏡子前後左右地照一遍,滿意後放下鏡子,拿起笤帚彈彈身上遺留的發絲,然後又開始操持家務。

媽媽喜歡幹淨,她總說:“人要頭腳緊俏,才顯得有精神。人啊,活就活個精神呢。”我謹記媽媽的話,無論怎樣忙,都要把頭發梳好。可當時不明白媽說的“精神”是什麼。

媽的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老,年過八旬,稀稀落落的銀絲已遮不住頭皮了,可她仍堅持把頭發梳得光溜溜的。

我很想知道母親年輕時的模樣,可家中找不到媽年輕時的照片。爸爸說老照片都被哥哥們小時候玩壞了。但爸爸說,媽媽比我漂亮,比我美麗。

我常趁媽做針線活兒或燒火做飯時,纏著她講過去的事情。媽總是不緊不慢地滿足我的要求,而她回憶往事時,臉上總是蕩漾出幸福的笑容,說話的聲音也格外輕柔。我明白媽媽很懷念她的青少年時代。

媽媽出生在一個小商販家中,外公是靠背布包子走街串巷賣布匹為生的小販。因為媽媽是外公最疼愛的小女兒,所以他要把她培養成有點文化的女孩。媽在私塾裏學三年的四書五經後,村裏開了大學堂,轉到大學堂裏又讀了兩年新文化,畢業便回到家裏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在家幫外公記賬,閑下來就隻能做針線活兒,紮花繡朵。直到晚年,媽還常向我介紹繡花技巧,如何在穿破的衣服上用繡花彌補破洞,以怎樣的角度描上和衣服相配的花朵。

在我家炕頭的大箱子裏,有一個用繡花軟緞做包皮的包裹,那裏有幾件媽年輕時穿的衣服,麵料比較華貴,式樣大多是小立領斜開襟的長袍。媽媽每當打開大箱子收拾衣物時,總是很精心地捧出這個包袱,而每當媽的手指觸到這個包時,她的臉上總是出現若有所思的神情。然後,一件件抖開舊時衣服,仔細地撫摸著被壓皺處,看上去很是心疼。每當這時,我總是想象著媽穿上這些衣服時的韻味,想象著媽年輕時的風采。於是,鼓動媽穿上給我看。可是,媽總是長歎一聲說:“唉!現在誰還穿這個呀。頭些年,這東西都是‘四舊’誰還敢拿出來呀。”邊說邊抖落抖落衣服,又疊起來放回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