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一種奇特而美妙的飲料,世界上可以說沒有不會喝酒的民族。“會喝水就會喝酒”,此語來自貴州民族地區流行的三句話之一,叫做“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會喝水就會喝酒”。“走路、說話、喝水”這三件事,都屬於人的生存的基本需要;“跳舞、唱歌”這兩件事,和直接的物質生產生活的關係並不是很直接。例如“跳舞”,一般地說,和祭祀有關吧?很可能是娛神,唱歌實際上也和娛神有關係並與喝酒相對應。“走路、說話、喝水”是一個層麵,“跳舞、唱歌、喝酒”又是一個層麵。由此來看,“酒”似乎是很了不起的東西,滲透到人們的基本生活中,同喝水一樣常見,這就很有意思了,與“舞、歌”一道進入了人的精神層麵!
不意中,“酒”就成為了一種文化的東西,其魅力“就在於擺脫實用,擺脫功利,走向儀式(餘秋雨《何謂文化》)”。或許,當下唯“物質”是崇的人,會認為這有點“矯情”和“無聊”之嫌。這看你怎麼理解了,陳寅恪先生雲:不為無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陳先生有“中國三百年學問第一人”之譽,授課“四不講”:“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的,也不講。”力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認為研究學術最重要的是具有自由的意誌和獨立的精神。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何等之人!
1996年秋天的一個故事,至今我記憶猶新。當時,我陪同首長到縣裏調研,首長下鄉是不喝酒的,晚餐也就沒有喝酒。當晚住在一個林場半山那些木質小別墅裏,黃昏時分,我忽見有個人獨坐小溪邊,細辨是位縣領導,正一個人在那裏喝悶酒。我說:“耶!你怎麼在這裏枯坐幹喝啊?”他說:“哎喲,你看嘛,首長今天到我們這裏來了,一杯酒都沒有喝就要走了,我怎麼給老百姓交代啊?”他就認為這是件天大的事。你看,這個“酒”的地位有多高啊!第二天上午,首長到了鄉裏的一個小村子,全村人都出來歡迎,在那裏殺豬宰羊,好不熱鬧。中午飯,就或坐或蹲圍著一個個火鍋,鍋上麵有一個鐵絲做的架子,放辣椒蘸水。這時候,廚房裏麵那個長得確是很富態的主廚,端了一碗土酒出來敬首長。首長一看,這是村裏麵的頭麵人物,今天親自下廚,覺得這是一種深厚的群眾感情,就順手端起酒來抿了一口,此時樓上樓下都是人,把個二層的小木樓圍了個水泄不通,首長就勢在叫做“美人靠”的窗台邊上,示意敬大家一杯,然後又到廚房裏去一一敬酒。這位縣領導臉上都樂開了花,興奮得手舞足蹈,已顧不得規矩,大叫大嚷:“啊!首長喝酒了!首長喝酒了!”
在我讀《鬥酒不過三杯》時,心裏五味雜陳。請看舒婷的筆墨:“文化大革命”時期,外婆也老了,天天跟外公呷一丁點兒(酒)。我每每裝模作樣從她手裏沾一下唇,做伸舌抹淚狀,深愛我的外婆樂不可支。媽媽和外婆都是憂鬱型的,真正開心的時候極少。我是那麼愛看她們展顏微笑的樣子,那是我童年生活的陽光。這樣,我似乎明白了酒是什麼東西。首先一定要待人老了,心裏像撲滿攢下許多情感。因為老人們用酒來揮發一些什麼,沉澱一些什麼。
中國諺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排序大有講究,與中國曆史悠久的飲食文化有關,甚至涉及到人類發展的曆史。比如,排序第一為“柴”,人類正是使用了“柴”——“火”才真正開始走向文明。“酒”沒有在“開門七件事”裏麵,“茶”排在最後一位。相對來說,七件事裏麵的“茶”看似可有可無,卻被認為是“扭轉乾坤”之物,認為這個“茶”在七件事裏除了與飲食有些關係,比如幫助消化的功能之外,更多的是它還有一種清談、娛悅的功效。至今,“柴”已被石油氣、天然氣、煤氣、電熱等燃料所取代,“米、油、鹽、醬、醋”仍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至於“茶”則成為獨當一麵的茶文化而聞名於世。實際上,七件事裏把“茶”放在最後,從“柴、米、油、鹽、醬、醋”這樣的生活必需品到“茶”,是一個轉折。再看生活中,人們常講“煙、酒、茶”三開,通過“茶”,把“煙”和“酒”也聯係起來。又說“煙酒不分家”,大約二者並不是生活必需品,但都有一種精神娛悅特性,是和精神有關的東西。從曆史發展看,“煙”進入人們的生活是較晚的,而“酒”的曆史非常的悠久,其特殊意義自然是非同一般。中國是酒的故鄉,釀酒的傳統源遠流長。在數千年曆史長河中,酒和酒文化一直有著重要地位,滲透到了社會生活中的幾乎每個領域。酒是屬於物質的,但又因其致醉功能可使人進入一種獨特的感覺世界,而融於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中,形成了華夏(人類)文明長河中的一道絢麗風景——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