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天下何人不識君——史說酒文化(1 / 3)

酒的知名度,可謂“天下何人不識君”。唐代詩人高適的七絕:“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何人不識君。”高適以邊塞詩人名於世,時與岑參並“高岑”,其詩作所蘊奔放雄健的氣象,一派盛唐蓬勃的氣勢。以“天下何人不識君”設開篇小題,也是好酒之徏的態度。隨便問一個人,不論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還是其它什麼人,我想沒有不知道酒的;而談論起酒來,恐怕都有話可說;不管是讚助於酒還是厭惡於酒,都不免一種激動,還可能都有種莫名。

香自何處飄

翻閱《說文解字·十四下·酉部》,其曰:“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從水酉,酉亦聲。一曰造也,吉凶所造起也。”又是“善惡”又是“吉凶”,你不重視都不行,是否有一種莫名的心情呢?

《神農本草》、《世本》等古籍明確記載,酒起源於遠古。傳說,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鬱結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作為黃帝手下的大臣,杜康管理生產糧食,裝在樹洞裏的糧食,經過風吹、日曬、雨淋,慢慢地發酵了,滲出水來,清香、辛辣而醇美。倉頡道:“此水味香而醇,飲而得神。”造了一個“酒”字。

果實花木可釀酒,在陸祚蕃著的《粵西偶記》中記載:(廣西)平樂等府深山中,猿猴極多,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猿酒。

穀類釀酒約始於殷代,其時,農產物既盛,用之作酒。朱芳圃編《甲骨學》下冊文十四,酒字,凡二十一見;郭沫若《殷墟文字研究》,複有“酒,受酉年”之文。受酉年,即出酒豐富之年。我們知道的黃酒,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曲複式發酵法,就開始了大量釀製黃酒。

因此我們可以大概地說,人類早初接觸到的酒,當是果酒和米酒。隨著曆史的進程,釀酒日興,供給日盛,酒也就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酒事活動也隨之寬泛。

曆史越空數千年

酒摻和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後,喜之憂之競也難以由人,其地位一直是特殊而微妙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又稱《詩三百》,其中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等詩句,說是用酒來幫助人們長壽。

而《詩經》寫到酒,說明我國酒之興起至少已有五千多年曆史,同時表明在我國數千年文明發展史中,酒與文化的發展應是“同頻共振”。數千年來的釀酒曆史,分支分流生出了無數具有地方特色、當地風土人情的各類各式名酒,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酒禮酒俗,勾勒出一個博大多彩的酒文化古國的優美輪廓。

遠古時代的人們對酒的態度甚為鮮明,總體上認為酒是莊嚴而神聖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廟、奉佳賓而不用。《左傳·成公十三年》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凡祭祀、慶典、出征、凱旋、外交等等,必設佳宴,必置美酒。主持饗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動之人,稱為“祭酒”,後被人們用以泛稱位尊或年長者。

漢魏以後,“祭酒”還曾被用作官名,為首者或主管者的意思。而“祭酒”作為語詞,至今未廢。至“神”而下,在“曆史越空數千年”中,酒滲透到了人類社會的幾乎每一個領域。甚至可以說,在人們現實生活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麵,無不見酒那神出鬼沒的身影。

需於酒食

《易經》曆來被奉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合璧孔子《易傳》而成《周易》,學者們稱之為一座“易道周普,無所不備”的寶庫。《易經》中涉酒篇章不少,《易經》六十四卦中,至少有十幾卦直接涉及到飲食問題,其中酒是其重要內容,代表著古代在飲酒問題上的基本觀點,用文字記載的酒文化,即是在《易經》中初步形成的。集中在《需》、《坎》、《困》、《震》、《中孚》、《既濟》六卦中,蘊涵著非常豐富的酒文化。《需》卦,《序卦傳》曰:“需者,飲食之道也。”《象傳》:“需,君子以飲食宴樂。”所以其九五爻有“需於酒食”之辭。“需於酒食”說明古人清楚地認識到飲食是維持人類正常生命活動之必需,而“酒”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混俗頤生錄》說:“食為性命之基。”而在飲食中,李時珍認為“酒”是“天之美祿”,含五穀之精華,是人們健康長壽所需的一個重要營養品。《震》中的“不喪匕鬯”,“鬯”即是古代祭祀之高級酒,用鬱金草釀黑黍而成;《中孚》有“我有好爵”句,說的是“我有好酒,咱們同享”。翻閱《易經》可見,當時酒的用途已非常廣泛,幾與現代比肩,如祭祀、婚宴、待客、宴會、居家飲用等;提到酒器“匕”(勺)、“缶爵”等;還說到產酒之地域等;同時《易經》還觀察到,在總體上,男比女飲酒量大,中年飲酒量最大;對飲酒的規矩,《周易》也已注意到,比如說“飲酒醹首,亦不知節也”。就是謂飲酒沾濕頭巾,也是不知節製,這應是一種不應該的行為。對於酒的起源,《易經》沒有直接說到,但反映出的酒淵源卻相當神秘,仿佛是從天而降,在一夜間形成,並且還是比較成熟的。《周易·係辭下》雲:“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好一個“醇”啊!醉了多少代?醉了多少人?《周易》把這份關於酒的文化,最先用符號或文字記載入冊。在龐大的“周易盛宴”中,酒隻是一小盅,而這“一小盅”生命力之旺盛,可從《周易》概念中所涉及的酒功、酒史、酒論、酒俗、酒政、酒文化,以至飲酒心理與行為等等看出,由是開創了我國酒文化的先河,直如行家所言:“酒——泡出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史料記載,酒最早也叫“神仙水”,古人認為其醫用保健價值很高,與古代養生學和中醫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易經》中有《頤》卦,《說卦傳》解為:“頤者,養也。”古人認為,注意飲食調養,對抗衰延壽有重要意義。《養生要略》說:“淡酒、小杯、久坐細談……亦可養生。”

杯酒釋兵權

說個政治方麵酒產生巨大影響的例子。翻開中國曆史,酒摻合政治並對後世政治產生較大影響的恐怕要數“杯酒釋兵權”了。北宋杯酒釋兵權是一個著名的酒局,是酒在政治博弈中的成功運用典範,也開啟了宋朝數百年重文輕武的國家體製。宋朝皇帝趙匡胤靠兵變上位,卻擔心仿效,於是在961年,大開宴席,在飲酒中解除了部下的兵權。這一著得吃,到969年便故伎重演,一幫藩鎮兵權又被解除。成功的做法為其後輩沿用,直到能調動軍隊的不能直接帶兵,能直接帶兵的又不能調動軍隊,兵變倒是防止了,可部隊的作戰能力卻大為削弱,以至宋朝在後來的戰爭中連連敗北。戰爭遵循叢林法則,誰拳頭硬,“真理”就在誰手中。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宋朝遠勝秦漢,媲美盛唐,然軍事實力卻難以讓人恭維,這種國富兵弱可以說是導致宋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肇始者非趙匡胤莫屬,其傑作即是“杯酒釋兵權”,成在此、敗在此,讓人不勝唏噓。

合度者有德

“酒德”這一概念,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易經》釋困卦為“九二,困於酒食”,釋未濟卦為“飲酒濡首,亦不節也”,都是凶險的征象,語含警誡。《詩經·小雅·賓之初筵》,就表彰賓客各就席次,揖讓不失禮;批評“曰既醉止,威儀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一到喝醉了,就儀態失度,輕薄張狂,連普通的禮節也忘了)。此外,《尚書》有《酒誥》篇,《抱樸子》有《酒誡》篇,晉代庾闡作《斷酒戒》,唐代皮日休撰《酒箴》,宋代吳淑撰《酒賦》,蘇轍撰《既醉備五福論》,都諄諄告誡製欲節飲;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明清之際顧炎武的《日如錄》,也提醒酒為“魔漿”,“禍泉”,少飲有益,濫醉傷身。

飲酒講究“度”的把握。古人飲酒之時,實際上也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度”,不能讓生活亂了套。如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麵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中國曆史上,一般的飲酒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嚐嚐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要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有時還要依次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這些禮儀,雖有繁文縟節之嫌,卻也有促人循禮之教化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有酒量、酒膽、酒興、酒趣等說法,是一些很有意思的敘述。“酒之趣,在於雅”,飲酒像品茗一樣,不能視作單純滿足口腹之欲的一種手段。數千年的飲酒禮儀中浸潤著深厚的酒文化;而現代人飲酒若要得到“真諦”,則在於品酒,從飲酒中尋求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和審美享受,回味人生的甘苦。

酒有禮的功能。酒在使人自由放鬆乃至肆意放縱的同時,作為一種物質化的物品,它必然也具有其屬於社會的理性屬性。不管任何時代,人作為社會動物,都要有一種約束和規範,古今中外皆然。如果沒有禮的約束(祭祀實際上對禮的約束是非常嚴格的),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都有一套規定。酒的通神的一麵,失去禮的約束以後,就會釀成災難,比如說有毒奶粉,就完全是一種喪失理性和天良的,這種戕害,可以說利令智昏,喪盡天良,是可忍孰不可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