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1 / 1)

人——隻要一降生,頭一眼看到的是媽媽,頭一口吮吸的是乳汁。

隨即他長大,有了視野之後,便努力辨識周圍的事物:食品、服裝、房屋、道路,以及天地間的萬物。他同時從書本和大人的言傳身教中學習前人留下的知識,他逐漸產生自己對於外界的看法,並在社會賦予他的位置上,開始了改造世界的曆程。

人需要有精神上的媽媽,也需要有精神上的乳汁。人大約要等到成年,才可能從容品味自己住所周圍的這個城市。城市當然有大有小,其中最大的就是國家的都(城)。似乎可以說,人對都(城)的建設和改造,是倚仗精神媽媽和精神乳汁的最重要的社會實踐。

人和都(城),究竟孰前孰後?

不要說人口密集的都(城),就是那散落的村鎮,也全是由人建造起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在前,都(城)在後。但是,都(城)是所有城鎮鄉村中的“皇帝”,它是曆史悠久和至高無上的,它自然遠遠早於後來在都(城)中生活的人——從這個角度看,又是都(城)在前,人在後。

人在認識現實世界時,有其約定俗成的順序:

先近後遠。先認識親人,隨後才認得外人。先認得家中的屋子和院子,才知道大門外的世界。

先小後大。先懂得自己和同齡小孩兒的心理,漸漸才知道嚴父慈母的為人處世,最後才明白官府和百姓的區別。

先淺後深。第一次吃桃子懂得什麼是甜,稍後看見母親微笑,再往後自己也有了孩子之沄,都會更深地理解什麼是甜。

先微觀後宏觀。最初隻知道衣食住行,然後才想到他人,才想到“安得廣廈千萬間”,才想到“先天下之憂而憂”。

先紛亂後係統。最初下棋隻知道“吃子兒”,漸漸明白高手下棋可以“棄子兒”,甚至故意讓你“吃”個痛快,然後滿盤皆輸。

先物質後精神。人要“活著”,就需要衣食不愁,需要溫飽做為保證。但“活著”畢竟不是人生目的的終極,人生一世,總還應該把前輩的精神遺產再推進一步。可惜長期以來,這在中國隻是哲學家關心的問題。

每個都(城)都擁有一批土生土長的老人,他們的感性、感覺、感悟特強,希望這座都(城)繼續在原來的軌道上滑行。但曆史上的有名都(城),大多數滑行了一段就會迷失方向,這可能是都(城)還受到曆史慣性作用的影響。

在服從現實需要和審視曆史慣性的關係中,曆來後者被冷淡,被漠視。有鑒於此,一方麵要提倡學史,多知道一些都(城)的昨天;同時也希望都(城)的認識者和改造者,要有一種“大開大闔”的勇氣,要反複在都“城”與微小的鄉、村之間穿行往複。

人應該勇於探査居住都(城)的原因、發展和重要事件,要敢於重新臧否人物……最後,人首先要使自己成為同時代的“人中之都”,並從這個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舊都新說”。諸多“人中之都”發表了言論,最後一綜合,改造這一座“都”的合力便已形成。

職業的選擇和確認,會對都(城)的定性、發展有重要作用。在“好”的職業上再“幹好”了,就會讓自己成為認識和改造都(城)的“拐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