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9.還得說宣武(1 / 1)

舊時“老北京”談到民俗文化時,總忘不掉一個老詞——“宣南地麵”。這指的就是宣武區的南半邊。其實在北京的南城,一左一右並列著兩個區,東邊是崇文區,西邊是宣武區。從天子的眼睛(故宮太和殿)向南望去,本米對於南城東西的崇文、宣武兩區是一視同仁的泛比如眼光推到了前門之外——那兒昔日是北京最繁盛的商業區,大街以東以西全都熱鬧。東邊的南北夾道叫肉市,繁華的商業街有鮮伍口,戲園子有廣和樓;西邊的南北夾道叫糧食店街,繁華的商業街有大柵欄,戲園子僅在大柵欄當中就有三個,其中一個廣德樓就絕不亞於廣和樓。可事情慢慢變化著,大柵欄最終成為整個前門的“第一大街”,無論哪個買賣行業的頭一家,都要擠進大柵欄占有一席之地,仿佛如此就誠不出“身分”似的。而且,在大柵欄這一邊,又出現了平行的廊房二條成為專賣玉器的單項大街。在前門以南的珠市口以西,也出現了最大的京劇劇場“第一舞台”,出現了專營刺繡品的“刺繡大街”西湖營胡同從這兒再往西,不遠就是著名的“八大胡同”,從“八大胡同”往西再往北,則是琉璃廠的古舊文物大街……

自打民國以來,西邊的文化事兒就更多了。和平門幵在了前門和宣武門之間,一舉打破舊時城牆城門一定要對稱的格局。至少這一來,春節期間去逛廠甸的人方便了,不用繞道再走前門或宣武門了。再者,在宣武區的香廠地麵,建造了名盛一時的“南城遊藝園”,其規模和文化層次,都值得在北京文化史上書寫一筆。

在新時期,宣武區的領導也從精神文明這一塊上反複做廠文章。一是為拍攝電視劇《紅樓夢》修建了擬想中的大觀園,後來又在天橋西側修建了“天橋樂”茶館,為新天橋增加了一處活的景觀。宣武區先後修複了兩個古代戲樓(正乙祠和湖廣會館),為古典戲劇增加了營造古典氛圍的環境。

從前幾年開始,拆遷改建了宣武門以南以東的大片民房,打通擴寬了菜市口以西的道路——梟然,這也是全北京支持北京西站的總工程當中的一部分。宣武區大約也從拆遷中尋找到經驗,他們一邊拆一邊記錄下其中有文化、文物價值的建築物的格局尺寸,並印刷成精美畫冊出版。領導這項工作的區建委主仟說:“人家都叫我拆房頭兒,我出版這本畫冊一般精美的書,也讓關心曆史的人從中可以看到一個舊宣武。對於其中任何一個建築,隻要認為有必要,我立刻就能把它重建出來。”

不久前,宣武區重新鋪設大柵欄的路麵,這是整個改造大柵欄工程的一部分……

最近,雙在萊市口破土動工,向南修建大街,預計明年國慶節之前完工,從此菜市口200年的“丁字街”就要改變成一個通暢的十字路口,向南可通南三環路,從而大大緩解了交通流量,老實講,昔日拆遷宣武門以西以南民房時,我不無憂慮,深恐其中眾多名人故居的喪失,會影響、減弱到北京文化含?我同時還以為當時菜市口新建的西大街之寬闊平坦,對於以往舊菜市口總體風格是一種不協調。但是,當我知曉今天這個工程的進行後,過去的擔心便完全消除,因為宣武區昔日勇於從動態當中打破舊平衡,今日又善亍從動態當中追求和實現新平衡。這實在是應該稱頌和學習的。

試問,是否也還有不滿足呢?當然也是有的。宣武的確從它那個“區”的實際出發,已經做出十分輝煌的業績。在一個“區”的坐標係中,它正在從不平衡走向平衡,但今天的整個北京因為變化太大,早已不是從前的格局和幅員,應幹、可幹之事還很多。但就最基本的城區而言,就“故宮?天安門?前門?天橋?永定門”這條中軸線而言,昔日那種“東西對稱”以及“南北映照”的特征,還是應當力求保持的。這對於保護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平衡民族心理,都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從這個意義來講,我覺得從現在起,就應有一個至少把“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個區視為一盤棋的整體構思,從城市建築看應如此,從其他方麵看也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