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麵的話
這是一個浮躁的年代,戰爭、災難、恐怖……種種聲畫信息強烈刺激著人們的感官。
然而,當我們看到失學的孩子興高采烈地重返校園、因家庭貧困放棄治療的重病患者在社會力量的幫助下重新燃起生的希望時,我們知道:這個世界還有一份關愛、一份親情,它給世道人心帶來安寧。
2003年5月1日,CCTV新聞頻道開播了《共同關注》欄目,它以“弱勢群體”為主要關注對象,提出“關愛,從關注開始”的理念,高舉起公益的大旗。
關愛本身既是情感的表達,也是理性的抉擇,在價值觀層麵上,它的意義更是超越了種族,超越了年代,成為人類共有的永恒的精神家園。生命因愛而珍貴,社會因愛而和諧,從現實的角度說,愛的沃土需要陽光雨露的滋潤,也需要不知疲倦的播種者。如果說“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是陽光和雨露的話,《共同關注》就是一個辛勤的播種者。
我們知曉自己身上肩負的社會責任,我們在用“一葉知秋”的方式,微觀地、人性地、真實地記錄著中國的曆史:一筆教育捐款被拒絕的故事,顯示的是農村教育體製中存在的問題;一個被拋棄在醫院裏的孩子,牽扯出醫療製度改革缺位導致的普遍無奈……
從個體發展的角度講,《共同關注》給公眾提供了選擇生活榜樣的機會。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麵對不如意,有人恐慌,有人哭泣。小平同誌在評論文革後的傷痕文學時曾說過:“哭哭啼啼,沒有出息。”《共同關注》在關注個體的現實困難時,恰恰符合先輩的理念,張揚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展現著一個民族麵對困難所表現出的偉力。節目當中的許多主人公,成為“八榮八恥”的楷模,還有像魏青剛、洪戰輝、叢飛這樣的普通人。成為“感動中國”的人物。這些現實中的普通人正成為我們勵誌圖強的榜樣,讓我們有機會在生活中進一步尊重自己,進一步接近幸福。
《共同關注》的價值取向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數據顯示,節目於2003年開播後收視率一路走高,到2005年底欄目的平均收視率在新聞頻道日播欄目中名列第三,僅次於《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欄目同時得到了專家、學者的認可,在20()5年中央電視台優秀欄目評選中,《共同關注》獲得了優秀欄目二等獎。
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因為我們有著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因為我們在堅守著關愛弱勢群體的價值取向。
關愛讓我們變得勇敢。“非典”期間,《共同關注》的記者衝進隔離區長期作戰,是全國首批進駐非典隔離區的記者,他們製作的《非典日記》係列節目獲得了國家大獎。批評性節目《探查瓊海走私車》是在槍口下采製完成的。3年來,《共同關注》的記者深入到最艱苦的地方工作:麻風病村、礦難現場、茫茫戈壁……
關愛增加我們的智慧。欄目很少人雲亦雲,經常能夠給觀眾提供新的視角和信息。非典期間,絕大多數報道呈現了一種緊張焦慮的情緒,而欄目的片花則反複播出隔離區內醫務人員樂觀必勝的一聲“耶”。在許多青少年問題與互聯網糾結在一起的時候,記者通過調查揭示出:問題的根源還在於一些家庭基本教育理念的缺失,單純拿網吧遮羞是不負責任的。
因為關愛,我們負責。《心願之旅》《尋人啟事》等特別節目幫助了很多有需要的人們。“我要上大學”公益大行動,報道了一批家境貧寒但自強不息的貧困學子,引起強烈反響,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收到捐款1000多萬元,資助2000多個孩子圓了大學夢。至於在采訪前後,大家更是經常幫助那些急需救助的人們,吃一口飯,塞200塊錢,送個書包、火車票……
這套叢書記載的是中國電視事業當中一個小小的片斷,是中國社會草根階層命運的變遷。有一天,這一切都將成為曆史,我們將為記錄過這些曆史而自豪。
《共同關注》欄目組
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