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賈泱 邵海成
編導 詹軍
一年一度的高考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2004年高考剛剛結束,那些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但家庭貧困的農村學生能否順利走進大學讀書,又將成為新的社會關注焦點。
記者在國家級貧困縣河南省魯山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裏見到了張書鑫,他今年以647分的成績被北京郵電大學錄取,成為了他生活的小山村裏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村子裏的人都非常興奮,記者到的時候,喜慶的鞭炮正放得震天響,但張書鑫本人卻好像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張書鑫說,從拿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起,自己心裏一直都很矛盾。“去上學的話,父母肯定都會很累,生活上有很大壓力,但是不上學呢,我的生活就無法改變了。”張書鑫父母掙的錢勉強隻能維持他高中的花銷,上大學要繳的8000多元學費,簡直就是天文數字,無論如何也湊不夠。
張書鑫的父母外出打工已經3年了,父親在建築隊做小工,按天付酬,一天不落地幹下來,每個月能有五六百塊錢收入,母親給建築隊做飯,因為常年勞累,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了。為了省一些路費供兒子念書,夫妻倆很少回來。
2003年母親回來看有病的外公,村裏好多人都沒有認出她來。“她變化可大了,瘦得沒法說,不知道是咋弄的。沒出去打工時身體還可以,後來出去打工,聽說一天都工作16個小時……”張書鑫的嬸嬸說。
書鑫在縣城上高中,妹妹從10歲起就一個人生活,吃不飽肚子也是常有的事兒。在張書鑫求學的魯山一高,老師和同學對張書鑫簡樸的生活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學賈焱說,張書鑫經常是早上一個饅頭或者是兩個饅頭,也就是4角錢,一碗稀飯三角錢,合在一塊也就七角錢。中午麵條一般都是八毛或者一塊,八毛一般都是不帶肉的,他就吃這個飯,晚上也是這個。如果吃菜的話就是一個饅頭,一盤菜,然後一碗稀飯,三毛錢、三毛錢、三毛錢,加在一塊也不到一塊錢。
同學們說,張書鑫從來不和他們在一起吃飯。“如果說我請他一頓,他就會反過來再請一頓,他家裏比較貧困,沒有這個錢來請我們。所以說平時吃飯總是躲著我們。”同學賈焱說。
生活上的困難,沒有影響張書鑫的學習,高中三年,書鑫一直在班裏保持著前三名的成績。但是艱苦的生活,卻影響了他的體育成績。擔任團委書記的體育老師牛山坡告訴記者,他發現除了集體活動的時候他會一起做,但自由活動的時候他通常動作不很大,有時候幹脆不活動。“我找他談了話,他說主要是飯沒吃飽,早晨吃的飯勉強能夠維持學習,一上體育課,特別是第四節體育課,他就支持不下來了。體力不夠。”
牛老師說,他了解情況後,感到很震驚,他馬上把情況反映給了學校,學校給書鑫減免了部分的學費,另外給了他一些生活費。“但是這個學生很勤儉,盡管給他照顧了,他生活還是很儉樸的,吃飯總是吃最便宜的飯,最艱難的飯,從不挑剔。”
張書鑫的嬸嬸說:“放假回來了,看到他瘦了,可憐呀。他上高中以後一般不放假,回來家裏也沒啥好的做給他吃,吃不飽,又沒有營養,就說頭暈,後來又發燒。”張書鑫的嬸嬸告訴記者,幸虧書鑫身體沒出什麼大毛病,今年又考上了這麼好的大學,家裏還是感到有些慶幸,現在就是盼著書鑫到親戚家能夠借到錢,不過對於能不能借到錢她心裏也沒底。
因為母親常年勞累生病,父母掙的錢除去供兩個孩子上學之外。根本沒有一點積蓄。開學的日子越來越近了,父母也著急起來,打電話催促張書鑫先到幾個親戚家借一借。為了借錢,他兩天走了百十裏的山路,去了外婆和幾個姑姑家,幾個親戚條件都不太好,自己實在沒法開口說借錢的事。快開學了,學費還沒有著落,書鑫心情有些煩躁,他又來到村子旁邊的小河邊,從小他都愛在這條河邊玩。長大後每遇到不順心的事他都會到小河邊坐一坐。他說,為了讓自己上學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留下妹妹一個人在家,讓她吃了不少苦,他不願意讓妹妹看出來他為學費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