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賈 葦 李子國
編導 鄭秀國
(上)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的父母長年在城市裏打工,而他們卻隻能留在家鄉,或寄養在親戚家,或是獨自生活,有一個詞形容他們叫“留守孩子”。當同齡的孩子還在父母身邊撒嬌淘氣的時候,這些“留守孩子”卻體會著無盡的思念和孤獨,今天的《心願之旅》我們就來結識一位這樣的孩子。
心願主人公:郭小華
四川中江縣積金鎮的初二學生
心願:希望能在自己13歲生日那天,與父母團聚。
2004年12月15日,我們心願之旅報道組來到了千裏之外的四川省中江縣,郭小華的家就位於中江縣積金鎮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裏,學校離她的家大約有十幾裏地,郭小華平時住在學校,隻有周末和放假的時候她才回家。
郭小華:我家特爛,這就是我家。
記者:有燈光嗎?
郭小華:這兒有燈。
郭小華的家裏到處布滿灰塵,房屋的四周結滿了蜘蛛網。從踏進她家的第一刻起,我們就感到十分的驚訝,我們驚訝的是在他父母離家之後的四年間,這個當初還不滿十歲的小女孩兒,怎樣獨自守候著這樣一個破舊的家?在她幼小的心靈裏,又懷著對父母怎樣的期待和思念呢?
郭小華:我覺得很難受,我家就是這個樣子……
記者:你自己回來的時候就住在這張床上?
郭小華:對。
記者:冬天的時候冷不冷?
郭小華:冷。
記者:這裏要是下雨刮風的時候呢?
郭小華:這裏會弄的很濕,然後我還要起來接水。
記者:都是你自己?
郭小華:對。天還沒黑的時候我就要回去,然後做飯,吃飯之後就早點睡,不然天黑了之後我就自己不敢進這屋,我會很害怕。每一次那些恐怖的電影裏麵的畫麵總是在我眼前。
四年中,獨自生活的孤獨和恐懼可想而知,而這一切,對於當初還不到十歲的郭小華來說就更加艱難。
郭小華:晚上一個人在這裏總是做噩夢,每次家裏停電我特別難受,沒有吃晚飯我就睡覺,又感冒,後來我姑父到我家就問我,他問我什麼事兒,我說發高燒,後來第二天早上,他就帶我去看醫生。
郭小華還有一個大她七歲的姐姐,這幾年,姐姐一直在縣城裏念師專,隻有放假的時候才能回家。雖然她們的姑姑家就在不遠處,但是姐妹倆並不願意給他們添太多的麻煩,即使在過年的時候,她們倆也固執地守在自己的家裏。
記者:有幾個年,你們是姐妹倆自己一塊過的?
郭小華:有兩個。
記者:有沒有打電話,想讓父母一塊回來過?
郭小華:想過,可是他們每一次都騙我們,我們每次過年都在等他們回來,我總是佇立在門口,希望有,一個熟悉的人影走過來。但是每次都是他們打電話回來跟我們說抱歉。
雖然每一次的希望都落空了,但是姐妹倆還是堅守在自己家裏,度過了每一個周末、每一個假期甚至每一個春節。
記者:你們去你姑姑家過不是一樣嗎?
郭小華:可是我姐也不願意。我曾經說過,到我姑姑家去。我姐姐說不要去麻煩別人了,我也不知道我姐姐心裏是怎麼想的。
隻有姐妹倆的除夕夜,雖然有些孤單,卻也足以讓兩個孩子高興,或許在她們的心裏,永遠都在等待著自己的父母,希望父母能夠奇跡般的出現在她們麵前,與她們團聚。
郭小華:我們買一些自己愛吃的東西。在一起就聊天,做遊戲。然後一直到晚上都有睡意的時候,不然會想很多令自己傷心的事。
記者:他們是不是每次都告訴你們要回來?
郭小華:他們有時候就隔一年說我們會回來,然後我們就特別特別地高興,最後又給我們很大的打擊。
這裏就是郭小華就讀的學校,在這所學校裏,像郭小華這樣,父母長年在外打工,自己獨守在家的孩子不在少數。
李傑(四川省中江縣積金鎮中心學校校長):我們學校裏邊,這個學校的學生是3027名,父母長年在外打工的是594名孩子,如果說父母一方就是說一個父親或者是一個母親長年在外打工的,是1000多人。
據校領導介紹,在積金鎮中心學校,有近一半的孩子父母長年在外打工,因此這些孩子平時都住在學校。有的甚至逢年過節也不回家,和父母長年的兩地分離,對這些留守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劉江南(四川中江縣積金鎮中心學校政教主任):有的孩子認為,我的父母為了掙錢不理我,很小很小,就把我丟在家裏,不管我了,這種孩子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在思想上容易波動,在性格上容易孤僻,有什麼事兒的時候,容易產生偏激等等一些現象,所以這種孩子一般不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