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來到金豐村後,所有的疑團都能解開,沒想到村書記說,一年前,邱有林就帶著邱大龍離家出走了,去了哪裏也不知道。

據村支書說,邱有林和妻子王金鳳是再婚,結婚不到五年,王金鳳帶了三個孩子,大的21歲,小的16歲。家裏生活也很困難,一年的收入不過三四千塊錢。後來,夫妻倆人老鬧矛盾,邱有林就離開了家。

至於邱有林夫妻為什麼鬧矛盾,他的妻子王金風對邱大龍怎麼樣,對於這些,村支書都表示不清楚。為了多了解一些過去的情況,並打聽邱有林的下落。記者想尋訪邱有林的妻子王金鳳,最後,在村支書記的幫助下,記者隻見到了王金鳳的大姐和她的母親。他們隻說王金鳳對邱大龍挺好的,後來邱有林就帶著大龍走了,至於去了哪裏,現在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

由於沒有找到邱大龍的三叔邱有林,所以最終也無從知道大龍是怎麼流落到遼寧瓦房店的。

采訪劄記

一李欣

“這個孩子真可憐!”

“這個小孩真逗!”

“這孩子一點都不可愛!”

“這個孩子怎麼這麼討厭!”

這些截然不同的評語都是給《流浪兒尋親記》的主人公——邱大龍的。在整個節目製作和播出的過程中,我的耳邊始終都是這些對於邱大龍的觀點各異的說法。

邱大龍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為什麼會招致如此多不同的看法?

出發前,我和攝像李子國經過認真的商討,很快達成共識,我們要拍攝一個遭遇悲慘、渴望親情、可憐可愛、令人非常同情的流浪兒童的形象。我們要幫助這樣一個孩子回到他媽媽的身邊,故事一定很感人哦。我們興衝衝地來到哈爾濱救助管理站,然而第一眼看到邱大龍的時候,我倆麵麵相覷,都傻眼了!

怎麼能是這樣一個孩子呢?

他的樣子與我們心中描繪的形象相差太多了,一眼看上去在他身上就沒找到一丁點兒可愛的感覺,完全是一個街頭小混混的樣子。怎麼辦?拍還是不拍?我和子國又很快進行了第二輪商討,商討結果,既然已經來了,就抱著不給欄目浪費經費的原則,抱著向自己挑戰的信念,我倆咬咬牙,決定“拍”!

說實在的,在《共同關注》講得那麼多的故事中,孩子的形象是最多的。他們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遭遇,可能需要不同的幫助,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他們都必須是非常可憐、非常可愛的孩子,當然能漂亮一點就更好了。隻有這樣的孩子才更能激發觀眾的同情心,讓觀眾願意觀看這個節目,進而願意幫助這個孩子,因此,在原型比較理想之後,節目製作的過程中,我們的手還會像剪刀一樣,人為地減去一些對這個孩子形象不利的地方,讓觀眾看到的都是陽光的、可愛的一麵。

那麼,對於邱大龍這個孩子能做到這一點嗎?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我們開了機。開機之後,我們就敗下陣來。

采訪的時候,大龍語言上顛三倒四、前後矛盾,讓我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動作上更是一會兒揉眼睛,一會兒扣鼻子,一會兒扣腳丫,一點都不消停,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們還什麼都沒問明白。

雖然特生氣,我們倒是覺得,既然他不能像我們設計的那樣可憐可愛,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去掉自己事先劃好的框框,就按照原生態的樣子來刻畫大龍這個孩子呢?畢竟生活是多元的,人物也是多樣的,更重要的是,沒有哪個孩子天生下來就是這麼討人厭,大龍畢竟是一個得不到家庭溫暖的孩子,一個受到過那麼殘忍的傷害的孩子,是由於家庭的、社會的原因才使他成為了現在這個樣子。他有著鮮明的個性,他有讓人討厭的一麵,也有可憐可愛的一麵,我們沒有理由就此厭惡他、放棄他,把他真實的一麵表現出來,是不是反倒能增加節目的厚度,引發一點思索呢?因此,我和子國堅持拍了下去。

話是這樣說,不過在幫大龍找家的過程中,我們仍然一直處在困惑和矛盾之中。邱大龍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他真的是一個根本就不值得同情的小混混嗎?他是一個慣於撒謊、無可救藥的流浪兒童嗎?他是一個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嗎?

最後,節目在這種矛盾和困惑中拍攝製作了出來。並且我把大龍不好的一麵也展示在了觀眾麵前。不出所料,無論是同事還是領導都對這個孩子異議頗多。邱大龍成為了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不過,節目播出後,收視率還是比較高的,這是不是反映了觀眾的一種認可呢?雖然節目看完會覺得有些沉重、有些壓抑,但是它展現的是生活真實的一麵,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它都存在。而邱大龍這個孩子,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隻要你看了這個節目,你一定會記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