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牛巧剛 張先屹
編導 萬 昆
前一段時間,《共同關注》欄目的熱心觀眾劉大爺從成都打來電話,說有一個叫周黎的年輕人被他的父母趕出家門已經十多年了,劉大爺特別想讓周黎和他父母和好,能夠像一家人一樣生活。這就奇怪了,多大的仇能讓親生父母狠心將自己的兒子趕出家門呢,這個叫周黎的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劉大爺又和這事有什麼關係呢?
2005年12月6日,劉大爺和記者一起來到了周黎的父母家。開門的人是周黎的嫂子。周黎的嫂子聽說劉大爺是為周黎的事情了的來,似乎有些緊張。周黎的嫂子說:周黎的父母都去外地旅遊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回來。
周黎嫂子的這番話讓劉大爺感覺到有一些奇怪,劉大爺是打聽好周黎的父母在家他才過來的,周黎的父母怎麼會突然去外出旅遊呢?是不是周黎的父母在有意地躲避劉大爺呢?劉大爺不停地給周黎的嫂子解釋,周黎現在已經改好了,自己隻是想和周黎的父母談一談。周黎嫂子始終堅持周黎的父母並不在家裏。
顯然周黎的父母是在有意躲避劉大爺,周黎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父母為什麼這麼不想見到周黎呢?這是周黎工作的工廠。說起周黎,他的同事們都認為周黎雖然以前犯過不少錯誤,但是現在工作特別吃苦,已經是廠裏的技術骨幹,大家都很尊重周黎。但是在廠裏,周黎的生活很特殊。逢年過節,周黎總是一個人,從來沒有見過他回家,生活的很孤獨。
他的同事們說周黎的經曆特別複雜,周黎的父母都是醫科大學畢業的醫生,家裏各方麵的條件相當不錯,可是周黎從小就沾染上了偷東西、打架的毛病,最後淪落成了街頭的小混混,成了公安局裏的常客,也被勞動教養過。但是,勞教以後周黎依然沒有太大的變化,周黎的父母一氣之下就把周黎趕出了家門。那麼,是什麼把周黎變成了這樣一個人呢?
30多年前,周黎的爸爸、媽媽在生下周黎和他的雙胞胎姐姐以後,響應國家的號召一起去了阿壩自治州,支援那裏的醫療工作。年幼的周黎跟隨他的奶奶在成都長大。周黎9歲那年,他的奶奶去世了,周黎來到阿壩自治州,回到了爸爸媽媽的身邊。長時間的分別讓周黎和爸爸、媽媽的感情有些疏遠了。在周黎的記憶中,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生活沒有幾天,就被媽媽不知道什麼原因打了一頓。
從奶奶身邊回到父母身邊。周黎的生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失去了奶奶的疼愛,而且父母並不像奶奶那樣遷就他了。逐漸,周黎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疏遠,並且開始討厭他的爸爸、媽媽。周黎覺得從小到大跟他的父母沒有語言上的交流,也沒有感情上的交流。
在阿壩自治州的幾年裏,周黎經常偷拿家裏的錢跑到外麵玩,幾天都不回家。並且還向他父母的同事、親戚要錢去揮霍,周黎的這些舉動激怒了他的父母。但是,一次次的暴打,並沒有改變周黎的惡習。反而,讓周黎的逆反心理更加嚴重,覺得自己沒有了依靠,沒有親人,什麼都沒有了。周黎甚至產生這樣的念頭,既然這個世界上有好人就有壞人,那我就當壞人,在人生舞台上我就演個壞角色。
後來,周黎一家搬回了成都生活,周黎的父母把周黎送到了工讀學校學習,畢業後為周黎找了十多個工作,但是周黎都沒有做下去。反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為盜竊被判勞教。周黎的父母十分氣憤,把周黎趕出了家門。周黎被父母趕出家門以後,居無定所一直在外麵流浪,這個時候周黎遇到了劉大爺,並且收留了他。
劉大爺的兒子劉亞成小時候也很調皮,經常受到劉大爺的打罵。一次挨打以後,劉亞成5年沒有回家。兒子的出走警醒了劉大爺。劉大爺開始改變教育孩子的方法。劉大爺還總結出了一些教育孩子的觀點:搞好兒女跟家庭的,父母跟兒女的關係,一個觀點就是千百年以來有一個說法,可憐天下父母心,這是一個觀點,還應當加一句話,尊重兒女的自尊心,要把這句話加進來,這兩句話才能平衡。而且作為兒女要理解可憐天下父母心,作為父母親,要理解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一旦失去自尊心,就沒有主動性,沒有主動性就不想把學習搞好,這就是劉大爺的一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