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沒有想到,當天中午,就有一個電話打進了《齊魯晚報》社,打電話的人,正是劉路!
劉路告訴《齊魯晚報》的記者們,當年他確實是在濟南的舜井街工作,但是在與丁大爺分手後沒多久,他就因為工作原因離開濟南,去了淄博。由於當時條件所限,沒有留下任何的聯係方式。至此,23年來,丁家三代人苦苦尋找恩人劉路,而始終無法找到的原因,終於水落石出。另外,劉路告訴《齊魯晚報》的記者們,當年自己為丁大爺提供了一些幫助,完全是微不足道的,根本就沒想到,因為這件事,丁家人會苦苦尋找他23年。
劉路終於找到了1 20多年的付出,許許多多人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j喜訊傳來,丁家人以及所有參與過尋找的人無不激動萬分。當然,最激動的還是已經80多歲高齡的丁學山老人。接到喜訊的當天,老人便與苦苦尋找了23年的劉路通了電話。
劉路與老人約定,周末的時候親自去鄒城看望老人。可放下電話,丁學山卻再也耐不住了。他期盼著能早點兒見到劉路,而且堅持要親自到淄博去。對於父親的心情,孩子們非常地理解,但是對於父親要親自去淄博,大家卻異口同聲地表示反對。
因為丁學山已經是83歲高齡了,不但患有冠心病、心絞痛等多種疾病,而且因為右腿股骨頭壞死,行動非常地困難,而鄒城距離淄博200多公裏,路上要走好幾個小時,老人的身體很可能經不起長途顛簸。
可是,老人的倔勁兒上來了,誰也沒拗過他。2006年1月9日,全家人起了個大早,租了一輛麵包車,送老人去淄博。
中午時分,一家人終於趕到淄博。老人終於和劉路見麵了!見麵的刹那,老人喜極而泣、失聲痛哭。為了這一天,丁學山老人整整等待了23年。為了這一天,丁家三代人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勞和汗水。這是一次遲到了23年的感恩之旅,這是一次凝聚著一家三代真情實意的感恩之旅。這一次,老人畢生的心願、全家人的殷切盼望。都在瞬間化為了現實!
采訪劄記
晏琴
善良和感恩
這是一個關於善良和感恩的故事。在節目裏,我用了這樣的幾句話來形容:一次偶然的邂逅,一樁無心的善舉,一個家庭的悲歡;23年的苦苦找尋,一家三代的感恩之旅。
故事涉及祖孫三代。時間跨度20多年,這也是當初吸引我的原因之一。采訪中劉路說,他從來沒想到過丁家人會有如許舉動。我相信這句話出自至誠。所謂“無心”,正是善良的最高境界。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古人早已把許多道理講透,卻少有人去認真思索。也許一次無心善舉、一樁舉手之勞,就會直接或間接地改變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命運。
很幸運,八旬老人多年的心願終於得償。老人和劉路相見的那一瞬間,雖然短暫,卻深刻地印在我腦海裏。每一次采訪,都會有難忘的記憶。而這一次讓我難忘的,是老人的執著不悔、晚輩的至純至孝,是采訪中老人的屢屢哽咽、王誌芹的含淚微笑,是韓大媽的熱心快腸、還有小丁輝的純真可愛。
這是懂得感恩的一家。古人雲,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懂得感恩,便會珍惜生活給予的每一份饋贈;懂得感恩,便會忽略人生中的許多不如意。有很多人,總是抱怨生活不夠公平,認為別人對自己的好是理所當然,不懂得珍惜,更不懂得感恩。還有很多人歎息現在人情冷漠,大家都變得越來越物質、越來越實際。但實際上,還是有這樣真誠而樸實的心靈;在浮躁喧囂、急功近利的世界裏,更顯得彌足珍貴。而那些抱怨和歎息的人有沒有想過,也許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倘若人人都能有一顆善良而感恩的心,人會單純快樂得多,世界也會美麗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