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一份特殊的尋人啟事(1)(3 / 3)

雖然陳建林一再解釋,但舒斯亮的妻子始終不肯相信,她說這件事她要跟自己的家人商量一下再回複陳建林。

陳建林(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再過了將近一個月,還沒電話來,我再去打電話給她。她就說這件事我不相信,她說我真的不相信,天下有這好事,應該賠給你們錢你不要,要退還給我,我說是真的,我要還給你,她說我現在去東北了,我說那你什麼時候回來,她說我要幾年以後才回來,我說那不行,這個錢擺在我這裏幹嗎,我當時就著急了,當時說到這兒的時候,她電話就斷了。

此後,舒斯亮妻子的手機就再也打不通了,陳建林又打電話到增城交警大隊查詢舒家的地址,最終也沒有查到結果。這樣一來,陳建林這個未了的心願隻好擱淺。

轉眼又過了半年,2005年的8月,陳建林所在的單位組織黨員到江西井岡山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陳建林在離開江西的前一天晚上就住到了南昌,這讓陳建林又想起了舒斯亮的孩子和那四萬塊錢。

陳建林(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當時那天洗完澡躺在床上,還沒睡著,剛好酒店有報紙,我就看報紙,看《江南都市報》,看到當時有一個版麵就說,他們叫陽光工程,就說有些考上大學的學子,交不起學費的,沒錢的,登報紙就說希望大家捐錢什麼的,當時我是在想,就說如果找不到這個人,要麼把這四萬塊錢捐給這些人可以的,所以當時就挑了兩個,我看中一個清華一個武大的,這兩個學生我覺得很好。

第二天回到深圳後,陳建林把自己的這個想法告訴了父母,但是母親卻沒有同意。

陳建林(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我就跟她說,我說這四萬塊錢如果確實找不到人,這四萬塊錢就捐給那個學校的學生算了,我媽說最好不要,她說這個錢還是給他們孩子好,他們估計是很慘的,估計江西革命老區,大家都知道是比較窮。

陳建林的二妹:而且跟我姐也是一起送命的,都是心連心。都是有一點感情在裏麵,所以還是盡量找到這個家屬,找到這個孩子比較好一點,送給他們心能安一點。

雖然這次沒有把錢捐給貧困大學生,但陳建林卻突然有了個想法,或許可以求助《江南都市報》來尋找舒斯亮的妻兒,於是他馬上撥通了報社的熱線電話。

王平(《江南都市報》記者):他自己表示,強烈表示要把這個錢退贈給這個小孩,而且他給我們出具了一個書麵的函,出具了函,把他為什麼要退贈的想法,還有他一家人對這個事的看法,都說了一下,然後我們又通過電話查詢、網站,就是找到了他們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駐香港辦事處的電話,我們就打電話過去,詢問陳建林的身份,當時他們這個接線員就說,的確,陳建林是檢驗檢疫局的員工,而且是處長,而且他平時也捐助了很多失學兒童,當時我們就覺得這個是可信的。

雖然核實了陳建林的身份,但王平對此事還是將信將疑,不過他立即將自己所核實到的信息上報給了報社領導,報社領導認為,這是一件令人非常感動的新聞,應該好好地報道。

王暉(《江南都市報》總編輯):這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通過這個報道我們感觸也很深,我們一邊做報道,我們自己一邊感動,我想能感動我們自己的報道,一定能感動社會。

2005年9月6日,《江南都市報》在顯要的位置,將這篇特殊的尋人啟事發了出去。同時,王平也將自己的手機號碼在報紙上公之於眾,希望大家能夠提供線索,幫助陳建林一家人尋找到舒斯亮的妻子和孩子。

9月6日這一天的早晨,陳建林一家尋找肇事司機妻兒的尋人啟事,通過《江南都市報》傳遞到了江西各地。

王平(《江南都市報》記者):第二天反響很大,電話是不斷,手機短信都接到50多條,手機短信不光是有些人提供線索的,就是知道這個小孩的一些線索,有些人議論這個事。對這個事發表看法,還有一些人表示是要捐助這個小孩。

報道發出的當天,記者王平接到的線索就有幾十條,因為這次尋人啟事將涉及到陳建林要返回的四萬塊錢,因此從這些線索中鑒別出哪條才是真的,就必須格外地慎重,況且在目前收到的這些線索中,能不能最終找到舒斯亮的家人,還是一個未知數。

舒斯亮的妻子會不會真的像她在電話中所說的那樣,已經去了東北?他們為什麼要拒絕與陳建林取得聯係?在事故發生後,舒斯亮一家又經曆了什麼?如果陳建林最終能夠找到舒斯亮的家人,那又將是一次怎樣的會麵?

(下)

2005年9月6日的上午8點,就在《江南都市報》通過發行攤點向外發售不久,記者王平就接到了一個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