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文選(9)(1 / 3)

①本篇是《九議》的第八篇。②建業:今江蘇南京。③“不遷”三句:謂不遷都不足以向天下表北伐之決心,從而影響中原人民起事和我軍的鬥誌。變:變亂。④“深居”二句:深居端坐以待中原之恢複,猶如雖欲向前而實後退。輿地:地域,此指中原失地。卻行:後退。⑤猶以為近:指離戰爭前線猶不夠近。⑥躬犯艱難:親冒艱險危難。⑦城揚、城廬:修建揚州、廬州的城防。⑧“腐縑”三句:謂陳舊的白色絲絹,一旦染成紫色,便可身價大增。⑨“異時”二句:謂來日開戰,下令廬州、揚州為皇帝巡視之地。車駕:指皇帝一行。⑩自盡:充分進言。北內:皇帝的內宮。晨昏之問:指宋孝宗趙奮早晚得向上皇宋高宗趙構請安,以盡孝道。千乘萬騎:帝王出巡時的龐大車駕儀仗。百司庶府:指朝廷百官及其所轄機構。“苟搢紳”二句:如大臣們堅持以上述理由反對遷都,朝廷必難以駁卻。“兩敵”五句:謂兩敵相持,一方若示之以弱兵和畏怯,另一方猶恐是詐,不敢輕舉妄動;我方若示之以強兵勇敢,則敵方必疑懼,從而加強戒備,使我方難以取勝。先事而遷:指未開戰而先遷都。“天子”二句:謂皇帝禦駕親臨前線。“隆名”句:至高名聲和巨大的聲勢突然降臨其上。“萬一”二句:意謂萬一金人遷都開封(如完顏亮於貞元元年曾遷都燕京),此事不能預料,令人憂慮。“凡吾”二句:謂我力求不戰而勝,全賴中原人民起事相助。大計:指遷都大計。駐蹕(bì):皇帝出巡,車駕暫住。“敵國”句:謂戰爭開始不必顧慮敵國強大。

【品評】

本文內容是論遷都。文章認為恢複中原,必先遷都建業。遷都情況大凡有四:不得已而必遷,既遷而又當遷,不可得而遷,未可得而遷。經過縝密論析,作者提出:遷都既不宜聲張,亦不宜膠著一處,應悄然隨機而動。他主張待“兵已臨淮”,遂“駐蹕建業以張聲勢”;待“兵已渡淮,則親幸廬揚以決勝負”。

其九①

【原文】

事有甚微而可以害成事者,不可不知也。朝廷規恢遠略,②求西北之士謀西北之事,西北之士固未用事也,東南之士必有悻然不樂者矣。③緩急則南北之士必大相為鬥,④南北之士鬥其勢然也。西北之士又自相為鬥:有才者相媢,⑤有位者相軋,舊交怨其新貴,同黨化為異論,故西北之士又自相為鬥。私戰不解則公戰廢,亦其勢然也。武王曰:“受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⑥勝商殺受,誠在於此。某欲望朝廷思有以和輯其心者,⑦使之合誌並力、協濟事功,則天下幸甚。

右某所陳皆恢複大計,其詳可次第講聞也。獨患天下有恢複之理而難為恢複之言。蓋一人醒而九人醉,則醉者為醒而醒者為醉矣;十人愚而一人智,則智者為愚而愚者為智矣。不勝愚者之多而智者之寡也,⑧故天下有恢複之理而難為恢複之言。雖然,某嚐為之說曰:⑨今之議者皆言“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於中原”,某之說曰:“古今有常理,夷狄之強暴不可以久安於華夏。”夫所謂南北定勢者,粵自漢鼎之亡,天下離為南北,吳不能以亂魏而晉卒以並吳,晉不能取中原而陳亦終斃於隋。與夫藝祖皇帝之取南唐、取吳越,天下之士遂以為東南地薄兵脆,將非命世之雄,其勢故至於此,而蔡謨亦謂“度今諸人必不能辦此,吾見韓廬東郭俱斃而已”。某以謂吳不能取魏者,蓋孫氏之割據,曹氏之猜雄,其德本無以相過,而西蜀之地又分於劉備,難欲以兵窺魏勢不可得也。晉之不能取中原者,一時諸戎皆有豪傑之風,晉之強臣方內自專製,擁兵上流,動輒問鼎,自治如此,何暇謀人?宋、齊、梁、陳之間,其君臣又皆以一戰之勝蔑其君而奪其位,其心蓋僥幸人之不我攻,而所以攻人者皆自固也。至於南唐吳越之時,適當聖人之興,理固應爾,無足怪者。由此觀之,所遭者然,非定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