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引子(1 / 3)

一、陝北行(選4)

1.黃河壺口2.遊紅石峽3.紅堿淖4.清涼山雨中遊

小引

陝北,是一塊人傑地靈的地方。那一層層的山丘,一排排的窯洞,那一聲聲響徹雲霄的信天遊,不能不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讀大學期間曾在延安生活過幾個月的我,二十餘年後又去壺口瀑布觀光,印象頗深。今年暑期,去榆林和延安講學,除了清涼山是舊地重遊,許多地方是首次來看。尤其是榆林古城牆、紅石峽、李自成行宮等地,人文自然景觀久久不能忘,隻能以詩記之。

2000年11月11日淩晨

於古城長安

1.黃河壺口

渾黃的奔湧

一個民族的曆程

毛茸茸的羊群撒歡

在老一輩流淌的皺紋裏

霧裏雲裏你騰空起吆

安塞小夥兒的腰鼓聲

黃土高坡的溝溝壑壑

信天遊鞭兒甩得長悠悠

大漠落日紅紅的臉

照不盡歲月苦楚楚

啊一個液體的雕塑

黃河壺口

(1999年12月於西安)

[讀解]

陝北對於我,對於我們這一代人,對於中國革命,甚至對於中國曆史,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地方。那黃河和黃土高坡,對於有血性的男兒,是有衝擊力和感召力的。

第一次去陝北,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開門辦學”,住在窯洞裏,冬暖夏涼。在豐足火柴廠拉大鋸製作火柴,踩著積雪走幾裏山路去買一包紅延安煙抽,用英語說相聲將老外笑得前仰後合。但不會寫詩,所以沒留下詩篇,隻有黑白照片。

第二次便是1999年,秋冬之季,和即將被合並的外語係教職工一起,坐汽車去看黃河壺口。先一天晚上住在宜賓縣城,下了一通宵的棋,觀棋者也有熬得過來的和熬不過來的。輸贏就不必論了。

第二天看到壺口瀑布,氣勢異常,震耳欲聾,人也激動,還有人差點兒要滑掉下去。回來後寫了一首黃河壺口,借用陝北方言和信天遊的節奏變換,混合了奔湧的曆史感和放大的老鄉臉龐,溝壑與皺紋,羊群和鞭子,加上安塞腰鼓的動感與感動,有聲有色的氣氛就起來了。大漠落日的悲壯和苦楚楚的生活的本質,就活靈活現了一個中華民族的古老與深厚。這是一次意象疊加和複合意象的嚐試,同時聲音的模仿和節奏的變換也是淵源有自,可以這是一個初步的嚐試。

這首詩寫畢後,曾經抄寫在陝北上課的黑板上,受到同學們的喜歡。對於個人來說,這也是一首重要的詩作,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奠定了日後寫作的基本格局。

2.遊紅石峽

天崩地裂

荒漠露出赤色的胸膛

一道清流蜿蜒

榆溪

是你澆灌了這片焦土

千年以來

摩崖石刻呀

如震邊將士

一顆顆頭顱高懸

在懸崖峭壁

虎踞龍盤之勢

氣吞山河

紅石峽

你是山河永固的象征

你是漢蒙一統的明證

風雨飄搖後

帝國的落日殘照

一派輝煌

如流沙返照

何其冷熱無度

隻有紅石峽河水川流不息

往事如煙

似霧

!(2000年7月31日晨於榆林)

[讀解]

2000年的暑假,我第三次到陝北,坐汽車一路顛簸經過了陝北黃土高原的溝溝壑壑,體驗了賈平凹筆下的本土的起伏與張藝謀鏡頭中的黃土地的神韻。先到榆林師專上課,校園的院子裏就是沙丘,出門登上高丘就望見遠接內蒙的沙漠了。榆林城牆素有“小北京”之稱,磚街土城,坐在城頭一個下午的陽光裏,看長城如身首異處的將士和震北台的雄偉,遙想當年秦始皇修長城和官道四通八達的野心,仿佛聆聽了無定河邊的春歸夢中的呻吟和呐喊,著實動人心魄,催人淚下。

遊紅石峽方見得曆史的斷痕,像清流蜿蜒而去,澆灌著焦紅的土地。這是一片革命和嗜血的土地,養育了劉誌丹等革命先烈。遠則有楊家將的守衛邊關,近則有蒙族與漢族的對壘與和解。摩崖石壁上,守衛邊關的將士,書寫了漢蒙一統的美夢,筆力如椽橫掃天際,使人振奮和激越。《遊紅石峽》一詩,是以破碎的錯落的筆觸寫就。色彩的沉穩與筆調的蒼涼,肉體化的比喻和天地崩裂的效果,都是瞬間揮灑的,而不是深思熟慮的技能性發揮。一種隨意而為的寫法,逐漸地進入創作過程了。

3.紅堿淖

哪位仙女

把明鏡丟在沙漠

千年萬年的明亮著

從此大漠不荒涼

哪個先驅

把這片水域發現

引來千人萬人的朝聖

從此自然不安寧

(2000年8月1日於延安)

[讀解]

紅鹼淖是新發現和新開發的一處旅遊勝地,可徜水、劃船、吃水鮮,不過也引起環境的汙染和潛在的破壞。這首看似明快簡捷的詩,實際上包含了一個憂愁,熱鬧與繁華背後的擔憂,可視為本人最早的一首環境保護的詩作。詩中借鑒了傳統的民間的仙女梳妝意象,和人山人海的廟會朝聖場麵,但除了鏡子的比喻還在,一切已經融化無跡。或者退居背景了。

4.清涼山雨中遊

雨中喜登清涼山

一城延安在眼前

萬佛洞裏思劫難

百年風雲枉變遷

龐公祠高範公文遠

一方水土一方天

寶塔隱隱延水淺

不盡心事二十年

(2000年8月5日下午於延安)

[讀解]

延安之行,是榆林之後,連續的教學,每日八小時,達三周四周。許多人受不了,也有受得了的,從榆林返回延安,再接著幹。我是後者中的一個,幹活兒不要命的那種。

一個雨天的下午,兩位學生,至少有一位是安塞縣的,陪我遊了延安市區周圍。實際上是重遊,因為75年開門辦學的時候,來過延安。不過那時是青年學生,風華正茂,而今卻是中年教師。二十五年過去,多了一些感想和憂慮了。用信天遊上下句形式書寫的《清涼山雨中遊》,清新而略帶傷感,涉及萬佛洞文物的破敗、範仲淹功名的虛幻、火紅的革命歲月的遙遠,求學時期青春年華的逝去,撫今追昔,滄桑變化,隻覺往事如煙,似霧。

這首詩,當是當日回來在宿舍寫就的,帶著即時的濕漉漉的新鮮感。但離返回的日子不遠了。回到西安,便收到了安塞寄來的《安塞腰鼓》小冊子。

二、華山傳說(選4)

1.陳摶老祖2.玉女峰3.觀棋4.劈山救母

小引

陰曆三月十五是華山的廟會。小時候總要去上廟會,大了一點就可以不和父母一起去了。就在2000年的三月十五日(很可能是陽曆),我在春節上華山回到西安後,寫了《華山組詩》的小引和一個簡略本,約二十首,一起發表在我的第一個詩文集《彼岸集》的最後麵。如今,又從三十多首的總數中拿出幾首未發表的詩作,特別是傳說中三首長一點的敘事詩,和一首“記傳詩”,略做修改而發,取名《華山傳說》。

2007年1月28日夜於南開大學寓所

1.陳摶老祖

小時候

三月十五

隨父母趕廟會

到玉泉院

香火旺盛處

一石洞

進去

一人

躺在石床上

人也是石的

枕臂側臥

摸一摸

冰涼

大人說

你那裏不舒服

就摸一摸那裏

就好了

我信

長大了

上了華山中學

不知雲台觀

就住過當年陳摶

如今再去華山

有了纜車

不經玉泉院

也不見陳摶老祖

可我知道

你活了一百一十八歲

隱居華山

從驢背上滾下

當你聽說

趙匡胤當了皇帝

從此天下太平

避詔崖下

你回複當朝:

一片野心都被白雲留住

九重寵詔休叫丹鳳啣來

雲台觀裏

你閉門高臥

累月不起

軒冕浮雲絕念慮

三峰隻乞睡千年

果然

你一睡千年

羽化成仙

與山石融為一體

與西嶽同壽

其實一點也不神秘

盡管你寫了

指玄篇八十一

還有那一幅誇張的書法:

開張天岸馬

奇異人中龍

但這隻是一種

生存方式

而已

陳摶,五代宋初人,著名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安徽毫州人。曾於武當山學仙二十餘年,七十餘歲來華山隱居,與朝廷有文字往還,著有《指玄篇》,《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詩六百餘首。

[讀解]

如此直白的寫詩法,其實根本沒有讀解的必要。除了征引的幾幅對聯,似乎一切都在言辭之間,並沒有深藏的奧義。當然,若就人物本身來說,也需要一點了解,身世的和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而且這本身也是一種解讀,其要點在於將少年自以為神秘的事物說破,讓它變成一種人人可以了解和查閱的曆史事實。於是,一個神仙道士中的人物,被解構了,而解構的過程也就是一首詩的結構過程,如此而已。至此,少年心事的娓娓道來,世事變遷的隱隱邏輯,都在其中了。

2.玉女峰

穆公有女喚弄玉

人美如玉初長成

抓歲碧玉刻玉笙

鳳台吹笙如鳳鳴

明星崖下一少年

蕭史自稱華嶽仙

夢中相約中秋夜

華嶽頂上成姻緣

應昭品蕭入王宮

彩雲欲來先清風

一曲吹過二曲應

三曲吹得百鳥鳴

君王一見心喜歡

弄玉簾內更鍾情

天作之合君王命

洞房花燭婚乃成

不覺宮中已半載

情篤意合恩愈濃

月夜聽蕭忽降兆

左有紫鳳右赤龍

我本上界一仙翁

下凡人間求誌同

於今不返違天命

龍鳳姻緣當飛騰

蕭史乘龍玉騎鳳

恩愛夫妻雙飛升

太華山中鳳鳴應

天上人間求大同

夫妻雙雙齊飛升

急煞父王秦穆公

明星崖下玉女祠

千秋美名玉女峰

此傳說始見於《東周列國誌》第四十七回“弄玉吹蕭雙跨鳳,趙盾背秦立靈公”。

[讀解]

這一則美妙的民間傳說,要改編成敘事的詩歌,也不很難,但也不容易。一個基本的訓練,在於能夠按照民間敘事的虛實邏輯和取材安排,寫出其中的人物和關係,故事的開端和結局,中間要有戲劇性情節的布置,而不至於顯得過分安排。在語言上則要運用民間故事的語言,而且要納入每行七字的詩句,和每節四行的詩歌結構中。實際上,我覺得,這是寫詩的一種必要的訓練,雖然沒有多少虛構(故事本身是虛構的,這裏指文學的虛擬性),但也需要想象力,和語言的駕禦能力。有了這個基本功,寫現代詩就會好一點。其中的關係,有點兒像工筆畫和寫意畫的關係,沒有工筆的紮實基礎,寫意就不可能有大出息。

3.觀棋

晉時王家一少年

他的名字叫王柯

華嶽打柴入深山

一路清風一路歌

聚仙台上見道童

依鬆談笑笑盈盈銀須飄飄兩道長磐石廣袖對弈長

奇花異草放清幽

徐徐清風送仙意

少年不覺入了迷

拋了扁擔隻觀棋

身旁花開花又謝

山色變白又變綠

道長抬頭忽所悟

揮手示意速離去

自覺天色也已晚

少年返身操扁擔

哪知扁擔早朽爛

鐵斧已成鏽一灘

人生一誤在深山

莫非人間起變遷

速速返回莫遲延

一腳高來一腳淺

自家茅舍卻何在

一片新貌在眼前

問訊鄉親不相識

王柯不識王家村

池塘清水把顏照

滿頭黑發何處找

抱頭哭罷問端的

百歲人間早已去

從此立誌回山裏

歲歲年年戰崎嶇

子孫留得華山道

一片癡心可歌泣

[讀解]

觀棋的故事,應當在下棋亭,經過鷂子翻身才能抵達,但在上麵可以望見。這裏的王柯是一個傳說人物,他因觀棋誤了砍柴,立誌修築華山道路,也是一個傳說而已。但其具體的故事,經典場麵的描寫和性情的變化,奇遇與悟道,都有些講究。一些生活細節的描寫,則需要身臨其境,幸虧作者少年時有上山砍柴的經曆,可以經驗彌補想象之不足。在語言上,這首詩和前一首相比,關中方言甚至華陰方言的運用都更多了些,敘事也流暢自然多了。

4.劈山救母

秀才劉彥昌

赴京過華山

嶽廟求高中

朝拜聖母殿

聖母本天仙

一見頓思凡

天地一親近

人間喜結緣

生下小沉香

本是一嬰男

此事犯天條

天兵來相犯

可恨二郎神

彥昌走天涯

又把三聖母

壓在西峰下

幸虧靈芝女

送子到父邊

彥昌已高中

身為父母官

夫君思妻切

幼子更想娘

棄官來華山

行醫度日長

一晃十數載

幼子長成郎

痛說當年事

父子哭斷腸

壯誌催少年

飛奔靈台山

日日苦修煉

拜師霹靂仙

東海有龍宮

久藏開天斧

今日得神斧

登山去救母

一呼四山應

聖母何處逢

神仙多指點

情感孝子峰

幸有孫悟空

西遊曾取經

戰敗二郎神

潰敗是天兵

沉香登西峰

三呼母方應

揮起開天斧

劈開石千層

山石為之開

賴力更心誠

一家得團圓

千秋留芳名

此傳說源遠流長,並有秦腔《劈山救母》,川劇《寶蓮燈》,以及最新拍攝的動畫片《寶蓮燈》和電視連續劇《寶蓮燈》等。

[讀解]

劈山救母的傳說源遠長,變體不少。天上人間的愛情故事,尋母救母的返祖心理,大敗天兵的盛大場麵,都堪稱經典,很有看點。但用五言詩改寫,難度比七言詩更大。五言詩的特點和長處,在於敘事簡潔,不事雕飾,因而除非故事本身很感動人,否則有可能過於幹癟而缺乏韻味和寓意,而且在節奏上比較急迫,不宜纏綿和鋪墊。也許這些特點都適合劈山救母的題材,簡潔和直接便於表現少年誌向和處事果決,而五言詩的直接敘事和直接抒情相結合的方式,也具有民間傳說的白描效果。

至於這一故事的現代版本,那具有消解英雄性質的《歸來的沉香》,則可參看《彼岸集》中的《華山組詩》。

三、民樂組詩(選8)

1.塤2.簫3.笛4.二胡5.古錚

6.琵琶7.嗩呐8.京胡

小引

今年暑期,在陝北教學,黃昏散步間,在榆林街頭購得竹簫一支,得空習吹之。因愛其聲飄逸渾厚,又想起常見的幾樣民間樂器,由中引起聯想,返回後得詩十一首,彙集如下,以寄吾誌。初寫的詩,記於2000年8月23日至27日。後又補了《箜篌》一首,算是應和了十二的數目,方成禮數。

2000年11月10日於西安

1.塤

好塤嗬

有了土的虧損

才有了你的發聲

一個能發聲的蛹

滋生原始藝術

的生命

可篪呀

你的手足之情

不知如今去了何處

隻留下這六孔思念

承續著孔德之音

的苦楚

[讀解]

音樂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領域,而樂器又是好玩的東西。相對於西洋樂器,中國的民樂更是喜聞樂見。我相信一件樂器有一種個性,最適合於表現一種情緒或者說有一種用途,而且和傳統的曲目和歌曲內容也有相當的關係。所以應當找到一種最適合的表現方式,才算完成了一首像樣的詩。

一開始的塤,是最古老的樂器,用陶土製成,獨占八音之土,古樸悠長。唐人有《塤賦》,曰:“至哉!塤之自然,以雅不潛,居中不偏。故質厚之德,聖人貴焉。”詩中用了老子的虧損的概念,以空洞為有用的器物,而它的形狀恰似一個蛹,可以滋養藝術的生命。這就是以藝術和哲理來描寫塤的來源,而詩歌采用形體模仿的形式(具體詩),也要像一個蛹。

與之相對的篪,早以失傳,隻有它的音是chi,和“恥”諧音。這裏利用了手足之情的聯想,並返回到六孔(實際上是塤)和德音的概念,建立起儒家的音樂觀,來表現塤對失去手足之情的思念,巧妙地表現了塤的苦楚的特色。那是一種原始的、悠長的、曠遠的、酸楚的感情,對於遼遠的追憶和向往,最適合塤來演奏的。

2.簫

月下

一聲長嘯

泛舟

向五湖四海

直上九霄

攝人的魄

於無嗅無色

的稀聲

以大象

無形

山川

為之起舞

彩衣,無須